昨晚第一次实现8:00上床,我先给孩子读《论语别裁》,然后我们三个人各自看书,9:00准时熄灯睡觉。
最近又断断续续地带着两个孩子一起读《论语别裁》。9月份读这本书时,我和儿子一人读一段,并就其中内容进行讨论,然后我认真记录亲子共学日记。后来,中间因为有事耽搁了十天,就没有继续。我一直在反思这件事情无法坚持的原因,可能是我一开始设定的目标太高了,执行难度有点大,以至于我和孩子两个人都无法坚持,中间更多感受是读书是为了完成任务,因为这本书老师说很好,对孩子的认知有帮助,而并非真正享受整个阅读过程。
这几年,我一直为儿子不爱阅读这件事情,非常烦恼,各种方法用尽了,家里买了一堆书,软硬兼施,鼓励和惩罚并举,大棒加上胡萝卜,可收效甚微。有一次我请教自求成才又酷爱读书的崔老师,老师回答我,“孩子的阅读习惯一定来源于家里的一个人,那个人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读书,发自内心地因为读书而开心。” 我听后,觉得好惭愧!
最近这段时间,我放下手机,认真地看起书来,放下一切目的,慢慢地感受自己一点点安静下来的心。《论语别裁》我们又断断续续地从一周一次恢复到一周两次或三次。一开始只是我读给5岁的妹妹听,她自己拿着玩具坐在一旁,似听非听。后来,妹妹时不时当着哥哥的面说:“妈妈,我们去读《论语别裁》吧!”我想,虽然她听不懂,但可能觉得这种方式很好玩,又或是想在哥哥面前显摆一下。后来,哥哥也加进来了,他只是躺在我身边听。现在,如果睡前还有时间,我会说,“我现在要读论语别裁,谁要来听?”然后他们赶紧跑过来,哥哥躺在我身边,妹妹在一边玩玩具或自己拿一本书翻翻。
反思这件事,任何人要坚持一件事情,一定是因为这件事情对他有重要意义,并产生某种愉悦感觉。不管别人认为在实际做的过程中看似有多痛苦,但是本人一定是获得某种幸福感才会去坚持。如果要孩子坚持,父母要用“一颗敏感的心”去帮孩子发现并感受这种幸福感,并不断强化这种良好的感受,以至于成为一种习惯被固定下来。而这种“幸福感”一定不是功利的,不是强迫的,不是浮躁的;一定是朴素的、纯净的、美的。通过家长的陪伴和引导,可以把这种朴素而纯净的美,变成平静的、有爱的、自由的状态。
自由不是刻意的,没有恐惧时,自由就来了!智慧不是追寻的,获得自由时,智慧就来了!如果我们没有一颗“敏感的心”,该怎么去感受生活呢?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说:“如果我是愚蠢的,想变得智慧,这份想变得有智慧的努力,就是更大形式的愚蠢,因为最重要的是要去了解愚蠢是什么?观察并了解生活中的愚蠢,就会把愚蠢粉碎,在发现“自己有多么愚蠢”的这份了解中,我们就会获得智慧和敏感的感受。因为不需要“变得”敏感,一个企图变成什么的人,就是丑陋的、不敏感的、粗糙的!”
回到亲子共读这件事上,我想:坚持,对孩子而言,也许是因为和母亲呆在一起的幸福感,又或是出自对书中某部分内容的好奇心。对我自己而言,我可以收获的是:和孩子在一起共度的美好特殊时光,又或是能够真正地享受自己在阅读过程的满足和喜悦。
所以,用心去感受自己的每一次“粗糙”,每一次“愚蠢”,去静静地感受每一个当下,睡觉、吃饭、读书......嗯,这样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