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以下简称《董二袁刘传》):“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也。“汝南属于豫州。但是陈寿不写袁绍的父亲是谁,这很奇怪。如袁术,陈寿就直写:“司空逢子”。这或许是因为当时史料已经混乱。《董二袁刘传》引《魏书》:“绍即逢之庶子,术异母兄也,出后(袁)成为子。”同时,又引《英雄记》:“绍生而父死,二公(即袁逢、袁隗 wei3)爱之。“裴松之在《董二袁刘传》中注:“臣松之案:魏书云‘绍,逢之庶子,出后伯父成’。如此记(英雄记)所言,则似实成所生……二书未详孰是。”范晔倒是在《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上》直书“父成,五官中郎将”,但他取材本就大胆,可能并没有发现新的史料。现在通常采取魏书的观点,认为袁绍是袁逢的庶子,而袁术是嫡子。
袁绍是庶子,即使过继后拥有了“嫡子”的身份,毕竟比不上袁术这个原装货。但是袁绍本人颇为了得,不仅容貌端正,气度不凡。《英雄记》:“袁绍生而孤,幼为郎,容貌端正,威仪进止,动见仿效。”也深谙声名之道,《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上》:“袁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以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不但如此,他非常沉得住气,甚至以六年时间养望。《董二袁刘传》引《英雄记》:”遭母丧,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庐六年。“结果他比袁术声名更大,”礼毕,隐居洛阳,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
需要解释一下追行父服。古代父母死亡需要守孝三年,《礼记·三年问》:“孔子曰:‘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当然,这里三年只有25个月。《礼记·三年问》:“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但是,按英雄记说法,袁绍的父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死了。裴松之注:“夫人追服所生,礼无其文,况於所后而可以行之!”袁绍长大后,在人生的黄金时期,给早死的继父守孝,然而礼法并无此要求。联想到此时是以孝治天下的汉代,这不能不让人多想。
现在有人认为,袁氏兄弟的声名与身份相反,是因为袁家对于绍、术两人定位不同,术是嫡子,要坐镇家族,操的是低风险的基本盘;而绍是庶子,大可以放出去拉拢党人,炒的是风险股。但是,一方面,从袁术割据后索取无度、急于称帝的表现看,他的确缺少大气量、大风度,甚至曾有“路中捍鬼袁长水”(《北堂书钞·卷六十一·设官部十三》引《魏志》)的恶名,而袁绍相反;另一方面,《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上》:“中常侍赵忠言于省内曰:‘袁本初坐作声价,好养死士,不知此儿终欲何作。’叔父太傅隗闻而呼绍,以忠言责之,绍终不改。”可见袁隗对于袁绍的行为并不认可,这足以表明家族态度。不过,《董二袁刘传》引《英雄记》:“中常侍赵忠谓诸黄门曰:‘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绍叔父隗闻之,责数绍曰:‘汝且破我家!’绍於是乃起应大将军之命。”将焦点放在“不应呼召”上,亦值得考虑。
尽管如此,从兄弟离董后的去向,似可以一窥二人在家族中的势力。《董二袁刘传》:“绍既出,遂亡奔冀州。”而袁术“亦畏卓之祸,出奔南阳”。袁绍不跑去老家,反而去了人生地不熟的冀州,反而是袁术立刻逃回家族领地,这或许可以说明二人对家族势力的掌控程度;或者反过来说,家族势力对二人的身份认可程度。现在有个别人称袁绍之所以跑去冀州,是因为被封了渤海太守;根据《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后汉纪·孝献皇帝纪卷第二十六》和《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上》的记载,袁绍奔冀在前,董卓封其渤海太守在后,可见此言实谬。不过值得指出的是,据《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卓以为然,乃即拜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又以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术畏卓,出奔南阳。”袁绍奔逃在先 、袁术在后,所以不存在占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