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起高考的弊端,总能迎来周围人的一片附和,什么为了考试而考试啦,什么技能单一化啦,什么缺少真实生活体验啦等等。不过,若是它真的那么不合理,怎么会长存至今,且竞争愈演愈烈呢?罗胖在310期罗辑思维里谈了《从八股文到高考》,从国家的宏观角度分析,一语点醒。
高考不是教育工具,高考是人才选择的工具,它把各个社会阶层里奋发向上,能坐得住、下苦功夫的人挑选出来,保持这个社会的活力和公平。这才是高考在当前中国社会的真实作用。
我的局限在于,仅从高考参与者的角度来评价高考,看到的是只是它的教育作用部分,却对更大的真实一无所知。
我喝了杯茶压惊,客观世界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敬畏的啊。既然高考为了选拔而选拔,那孩子的教育,我该如何继续?
一、不能将孩子的教育寄托给学校机构
好的学校有更高素质的同学,有更牛逼的老师,它提供的是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但是,好学校也有他的局限性。这源于学校机构本身的诉求与我们家长的教育目标并不一致。
在高考体制的压力下,从小学到高中,学校教育都是以提高升学率为主要目的,小学是初中筛选的预备,初中是高中筛选的预备,高中直面高考,为好大学筛选学生。我认为最主要的局限在于以下两点:
1.很多无法用考试分数来衡量的优秀素质,学校教育很难触及。
而且学校学习,越到后面越着重于高考大纲范围内的知识。但是,为了方便选拔人才,学校教的知识都是可以用考试分数体现的,其他很多不可用分数衡量的素质,譬如善于沟通,抗挫力强、视野开阔,都是学校教育很难触及的。
2.高考骄子是体制的适应者,缺乏主动性。
即使忽略千千万万在高考中败下阵来来的莘莘学子,只看那些高考的得意门生,高考对人才的培养也存在大问题。那些高考状元们,为何很少有人在各个领域做出突出的成就呢?
在这个解释上,我很认可万老师的分析,高考骄子们都是规则的适应者,而真正做出成就的人,是那些有主人翁精神改变世界的人。所以,即使你在高考之路上一路披荆斩棘,成为赢家,但高考毕业的那一刻,很可能就是你的人生巅峰时刻,之后最多是一个高级打工者。
因此,不能用分数衡量的优秀素质,以及改变世界的主人翁精神,是学校教育短缺的部分。认识到学校自身利益诉求之外,与我们家长教育培养目标的冲突之处,使得我们主动弥补缺失成为可能。
二、积极应对高考之类的竞赛。
名校做为一种社会稀缺资源,永远都是人群争夺的目标,又考虑到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和公平选拔的必要性,我们可以预见,高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是国内大部分家庭,会选择的主要赛道。那么如何备考?
我的答案是刻意练习。
现在的学校教学,基本是填鸭式的,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点。这样做的问题在于知识给的太容易,学生如同走马观花,能留下点印象就不错了。这样的被动吸收,很低效。
刻意练习要求脱离舒适区,只在学习区有针对性的学习。这套学习方法具有高度的针对性,我们不能指望学校能一对一的提供,家长也不能时刻陪着孩子学习,事实上,这套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只能依靠孩子自己的学习主动性。
刻意练习的关键在于主动性。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呢?
我并非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但是我观察到,孩子有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欲。在我们不知道如何培养之前,至少要小心呵护好这些种子,不要扼杀。两点建议如下:
1.不要用物质来奖励学习。
用物质奖励来驱动孩子的学习,是家长们屡试不爽的办法之一。甚至每一次单独来看,这个方法都是有效的。它的危害短期内并不可见,但是久而久之,孩子会把物质奖励本身当做用功学习的目的,多么可怕的本末倒置。
学习本身才应该是最大的奖励,拥有学习主动性的人,都是能在学习里找到乐趣的人。用物质奖励去诱惑孩子学习,你扼杀的是学习本身的乐趣。
2.鼓励孩子的兴趣,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了学习牺牲兴趣。
在感兴趣的事情面前,孩子都是积极主动的。这时候,我们看到了主动性的种子。好好呵护它们,让兴趣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这个兴趣生长的过程,惠及孩子的不仅仅是全神贯注的主动投入经验,也是他生命的另外一种形态的可能,甚至是高考以外,一条更适合他的赛道。
三、人生长跑
从整个人生的尺度来看,高考是个阶段性的有限目标,是参与社会竞争的第一环,在那之后还有更长远的路要走。
1.强大的内心,为人生长跑累积势能
怕输在起跑线的焦虑,使得家长们一方面不断在学习上给孩子施以压力,一方面又刻意排除各种干扰,为他们保驾护航。这样的后果是,孩子既害怕失败,又缺少挫折体验,养成了玻璃心。
从整个人生的长度看,挫折是难免的,内心脆弱的人,即使赢得高考,也会在后面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甚至主动退出比赛。
要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家长首先要有长远的眼光,给予孩子一个宽容的成长环境,允许跌倒、允许失败,孩子不惧怕失败了,才敢去尝试,并在尝试、失败、反馈、再尝试这个循环里越战越勇。万维钢老师就说过:
失败不是成功的反义词,平庸才是。
2.增加生命体验度,为人生长跑扩展可能性
学校里的环境很单一,十几年最好的成长时期,不应该被书本学习占据。在此之外,也可以丰富多彩。
罗胖还有一期里面说到了感知觉教育,与国内学校知识性的视听觉教育不同的是,它让孩子回到真实生活场景里,调用尽可能的感官去感受,让身体去找那个恰好合适的姿势和状态。譬如做做小板凳啊,参加球类运动啊等等,这些体验又会反过来重塑孩子的心性。更重要的是,体验会开启孩子生命更多的可能性。
在书本以外,让孩子在丰富的具体生活场景里,用自己的五官和身体去感受世界。
小结:
随着信息流动成本趋近为0,市场的逐渐高效,高考的强势地位会被逐渐削弱,但反过来看,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高考通向的名校,始终是国内的稀缺资源。此外,基于国家的现状和公平选拔的需要,高考仍然是国内大部分家庭会选择的主要赛道,如果没有更优选择,我们需要积极应考,而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才是卓有成效的学习效果的保证。
但是,当认识到学校教育诉求和我们教育目的的巨大差异,我们不能再把孩子的教育寄托给学校机构。再者,高考是有限的阶段性目标,而人生是长跑,书本之外的丰富体验为我们生命开启了更多的可能性,强大的内心,更是提供动力完成长跑的保障。
(写的好艰难,那些语句的重复与啰嗦,逻辑的混乱,结构的散乱,只有挣扎着写出来了,才有救吧。此外,关于这个如何开展教育的问题,因为我的“有限”,难以有好的见解,很多都是老生常谈。但是教育也是我很关心的问题,今天写出来,就有了思考的起点。有些摸索,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愿我们一起在今天的局限上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