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拿《地下交通站》作为生活的BGM?
我为什么沉迷于犯罪刑侦、悬疑推理类的纪录片、网剧?
我有一个厚厚的16K胶装笔记本
霜白色封面、素描动物在中央——这就是全部,非常极简艺术
美食向、访谈向、文化向、干货向的综艺、纪录片,都会在这上面做笔记
于我而言
非但不是无聊的寂寞消遣,更是一种有选择的充电,一种免费而高效的自我投资,一种灵魂在路上的短途旅行
节目时长有限,而我的归期无限
之前一直进行着学生生涯,
也许求学,
或者说读研读博的深造是一种“啃老”行为吧,
但是,很多个假期,很多个周末,无数个闲暇时刻,
它们在我迷茫时,给过我治愈,
就像看过无数遍的《小森林》,
我就是喜欢定居在少有人知的四季,自给自足、自得其乐、聊此一生,
可能我不会像女主那样最终选择去城市奋斗,
另一个时空的”女主“仍在进行着”春秋篇“冬夏篇”。
它们在我心灵孤独(我说的不是有没有陪伴的孤单,说的是内心深处缺乏智识亲密感的孤独)时,
曾给我一场场久旱逢甘的思想洗礼,
也给我一拳拳直击痛处的警醒,
也曾给我殊途同归、似有故人来的强烈认同感,当然也给过我很多个颓废时刻站起来的力量,
不仅是《圆桌派》、《十三邀》、《锵锵三人行》等谈话类节目,
也有《人面兽心》、《法医密档》、《九号秘事》、《血色旅程》等悬疑剧,
也有《史记》、《金瓶梅》、《资治通鉴》等讲坛性节目。
它们在我冷漠、自私、决绝、挫败和自我质疑时,
从《守护解放西》、《至少还有书籍》、《舌尖上的中国》、《老广的味道》等节目我看到过一幅幅温暖动人的人间影像,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百家讲坛》、《自然传奇》等节目我也看到过不同生灵和人物的多样人生。
以上,
我看到的不仅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爱情、友情、亲情,
不仅是其中情感、行动、时间交叠动荡而成的影像、文化和历史,
看到的也是我不断寻求认同、共鸣和归属的成长过程——观看的轨迹也反映着我的状态、诉求和可能的收获。
可能那时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无虑无忧,
当现实不曾照进理想时,我得以含英咀华、纵情沉溺,
而在自食其力,工资未发钱包空空,闭门不出省钱、得靠信用卡才能体面闯荡的此时此刻,
一切的思虑都在围着“金钱”“饱腹“转,
巧妇难为无米炊,
贫贱夫妇百事哀,
饭饱尚能思淫欲,
否则便只能苟且过活,饭能果腹,衣衾蔽体,晴雨有伞,远行有路,
足矣。
此刻,
盛大的思想震撼,
都只是锦衣夜行的虚空,是短暂的自我感动,海市蜃楼般的热切希望,
在尚需苟且的现在,皆是残忍揭开遮羞布的刽子手,掠夺贫瘠幸福感的强盗。
而只有在观看脱离于一切现实,无需动脑思考,不再深受震撼,只要看着乐的《地下交通站》时,我才不会汲汲于贫贱,不会钻进死胡同;
只有在观看《人面兽心》、《撒贝宁时间》等真实事件法制剧时,我才会透过人性的恶看淡世间的不得志、不公平、不如意、不值得,看到不曾守法向善的人生注定身陷囹圄、枷锁终身,
明白自己不论如何困顿失意,都要矢志不渝、保持相信、向美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