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对《如何学习》第二部分“增强记忆,如何才能记住新东西”的读后笔记,涉及三个重要学习方法的解读,还有一些实操建议。
一、变换学习场所,利于记忆
前几天高考,朋友圈就有“为了考生稳定发挥,请减少鸣笛、按喇叭”的爱心转发。学校附近路段,也常会有“安静,请勿鸣笛”的警示牌,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学习,特意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但,实际是这样么?
《如何学习》里面承认了外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也指出了内在心境,就是人的心情对学习的重要影响。前文已经说过,脑的记忆是摄像机式的,安静的环境就像是黑白底片,而有意义的声音,如音乐,可以为正在做的事情染上彩色。
大脑是编写故事的能手,细节搭配越丰富,越新奇越容易记忆,这些细节包括场景,如声光电,还有人物情节等。看书时候,一些名词不是特别容易记忆,比如俄罗斯人名,但故事情景却很容易回忆起来。有情景的回忆,就像按图索骥、老马识途。
不同的场景,为记忆匹配的更多的关键词,类似提取时候多了锚,打捞起来就更容易了。本部分书中建议换多换几个学习场所,调换几个时间段学习。
二、 利用间隔学习,事倍功半
我们结交新朋友,不是一次共处多久,更多是日常接触的频次决定了印象的深刻程度。“首次接触,当作是跟对方随意打了个招呼,稍微认识一些”。下次见面,聊些工作、生活的基本情况。再次见面,聊得更深入一些。渐渐,彼此的信任感增加,产生的记忆就会深刻得多。
学习新东西和认识新朋友一样,多次分开学习比集中一次的印象更深刻,效果也更好。常见的复习频次是第一次学过之后,24小时内复习一次,然后一周后复习,再然后一个月后再复习,之后,复习间隔可以拉得更长。
对于应试类的学习,时间节奏可根据考期长短来设计。如果考试在一周之内,复习的节奏是今天一次、明天/后天一次、考前一天一次。如果是一个月后考试,节奏是今天一次、下周一次,三周后一次,最后依然是考前一天。
三、学会利用无知的价值, 先考试后学习
人的无知就像白纸,是唯一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增加,还会变得愈加稀缺,所以请务必珍惜。
人都是主动做事效果好于被动。所以,可以利用无知时候的自测,主动探测自己的无知的边界。然后再去学习,再测试,出现错误,可以形成“错题集”。“以考促学”的方式,相当有效。
如果前面没有自测,可以“以教促学”,就是学习之后向周边人分享,效果也很好。实在找不到人分享,像我现在这样,还可以写出来,也会促进自己的学习理解和记忆。
综上,学习时候变换下场所,分散学习,用好考试/自测/分享,会让你学习事半功倍。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践行。
——————————
#简宝玉读书打卡 # 第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