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一本《哲学·科学·常识》,想起求知的意义。刚好刷微博的时候,看到关注的一位网友表达相关的观点。
思考之下,我们去到陌生的城市探访文化古迹,踏上崇山峻岭感受自然魅力,与友谈天涉猎网络增长阅历。我们常常说涨知识长见识,若以此来偏概求知,求知究竟是为了寻求科学边界,还是为了解答生活疑惑,如果明白的越多越糊涂,求知本身是否还有什么我们未曾寻求过的终极或其他意义,还是没有意义就是意义本身?
平日里看综艺节目不少,想起早些年湖南卫视改革运营方案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快乐中国”的理念,自那以后至今,这也成了湖南卫视对外的标榜口号。从这个角度开始想了以后,有些豁然开朗起来,联想白岩松先生早几年出版的《你幸福吗?》,其实也传递了类似的理念。
快乐,难也不难,却是一种生活态度,求知是获得快乐的一种渠道。爱书之人,求知之人,喜欢广场舞的阿姨大妈,爱好玩游戏的网瘾少年,乃至作恶的混混,其实精神上的丰腴并不一定就有巨大的差异,求知不一定是“高尚”的代名词,不一定是光鲜的标签,求知之人也不必要以清高自居,你读书你开心,你思考你开心,至于他们的结果有什么意义,其实不那么重要。再回到微博上刘先生的观点,这个社会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知识分子”。
人类发展多少万年,智慧传承至今日,对人类,对这个星球的其他生物或星球本身的影响,良莠并存,肉眼可见,思维可及。互联网,3D打印,虚拟技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文化得以最大化地以物质的方式表达,以前所未有的传播途径可被获得。如果求知有什么值得被载入史册的意义,也只会记载少数人的名字。
而回归到快乐的命题,这几乎是80后们从小学时候就开始写的命题作文了,而在最晚一批的80后都迈进30岁门槛的2018年,是不是现在的年轻人对生活又开始迷惘了。或许这是一次回归单纯快乐的契机,在40岁的不惑门槛来临之前,决定很多日常生活里两难之间的选择。人文学科给人的一个重要启迪,定不是可以对他人一味的标榜“我爱读书”或“我有求知欲”,而是思考本身带来的令人满足的快乐。
前两日提及的两本图书《哲学·科学·常识》和《中国人的智慧》还未开始阅读,今日整理留存在网络各个平台文字的时候,看到前两年的一句微博:“欲求太多,连求知都变成一种自缚。”想想那个时间段自己的困惑,今时今日,终于得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