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的艰苦奋斗,二十年的风雨兼程。二十年的时间宁夏中部的一片“干沙滩”变成如今的“金沙滩”,红寺堡正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前进。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回首来时,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每一步都付出了艰辛努力;眺望前路,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这只是振兴路上的第一步,是复兴路上的奠基石,未来的红寺堡是不可估量的,是美丽富饶的,是人民向往的新生活。
红寺堡地处东经105°43'45"~106°42'50",北纬37°28'08"~37°37'23",是承接宁夏东西南北的地理中心,北临吴忠市利通区和青铜峡市、灵武市,南至同心县,东至盐池县,西北与中宁县接壤。红寺堡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1240米~1450米,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常年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城市东南26公里处的罗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宁夏第三座大山和中部干旱带最大的水源涵养地,群峰叠翠,风光秀丽,素有“荒漠翡翠”“瀚海明珠”之美誉。红寺堡区大力发展“3+X”产业,即葡萄、枸杞、黄花菜三大主导产业,瓜果、蔬菜等特色产业,荣获“全国食品安全基地”“中国最具发展潜力葡萄酒产产区”、世界独一无二“优质·有机·荒漠”产区、“中国富硒黄花菜明星产区”“中国富硒黄花菜明星产区”等称号。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是红寺堡未来的方向,也是我们这一代红寺堡干部努力的方向,示范区就是要有示范作用,旧的路是他人走过的路,示范区就是要走出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突出的就是一个“新”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需要想清楚三步:为什么做、做什么和怎么做,这是我六年学生生涯一以贯之的理念。新生活是什么样?我们得有一个前期预想,得有一个蓝图。新生活是人民安居乐业,城市人才济济充满活力,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人民富裕,低碳环保无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想清楚新生活什么样,接下来才是要付出行动,怎么样才能实现新生活?
新生活,需要人才引领。当今世界,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资源是党和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已经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重视人才的具体而又深刻的表现。在竞争中,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过去二十年的发展,红寺堡区形成了一支勇于吃苦、善于拼搏的队伍,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人才队伍总量和质量都存在的严重不足。现有行政事业单位编制人员远远不如同等规模县区人数,生产一线、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更是少之又少,年轻人外出不愿回到红寺堡,引进和招募的各行业人才匮乏,作为年轻的城市,红寺堡走向新生活必不可少需要年轻的活力,更需要大量人才的注入,人才的定义应该是广泛的,不一定需要多么高的学历,不一定多么会赚钱,不一定多么有威望。人才就是从事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贡献的劳动者。一要创新人才发展规划。做好人才工作,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引领。要紧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分近期、中期、远期制定具体可行的人才发展规划,积极做好援助干部的引进和本地干部外出培训等工作。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盘活现有人才的主要措施,具有明显的计划性、前瞻性、实效性。三要创新人才工作政策机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政策机制,是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我们要不断建立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主导的人才评价机制;以竞争择优为主导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以市场配置为主导的人才流动机制和以一流业绩、一流回报为主导的人才激励机制。四要创新人才服务方式。做好人才工作,首要的是树立服务意识,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基础。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服务的内容要不断丰富,服务的形式要不断更新,服务的质量要不断提高。总而言之,就是要根据人才类型、层次、需求多样性的特点,不断改进我们的服务工作,提高人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新生活,需要民生保障。民不患穷,患不均。过去人们穷,但是生活幸福,如今日子富裕了,可是人们的生活幸福度却在下降。当人们都处在同一生活条件下的时候没人会觉得自己生活的不好,反而当有一个人富有了,其他人就会觉得不够好。这也是共产党人努力的最终目标。尽管近些年来,红寺堡区的民生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老一代移民文化素质低、富余农村劳动力闲置等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劳动力素质低下不止表现在思想观念的落实,更为表现在科技素养偏低,同时,社保分配不公平、老百姓抱怨等问题时常发生。红寺堡未来的新生活,是人民生活的均等,尽量消除不平衡的新生活。一是要解决就业问题,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充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太阳山镇为例,富余年轻农村劳动力可以经过培训向企业输出,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农民的收入。二是要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红寺堡区作为移民开发区,城乡结构,人口素质问题亟待提高,要把提高人口素质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广大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素质,同时要提高科技素养,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人们自觉运用科学技术的意识;加强红寺堡区学校办学质量,通过联合办学、师资交流等方式,提高初高中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三是加强社会保障力度,构建“1+3+6”县域医共体,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目前存在社保分配不公平,不明确等问题,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尽可能让百姓满意;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
新生活,需要产业创新。如今宁夏的产业以煤化工为主,多为排污量较大的工业,红寺堡以农业为主,高新技术及新型产业不多,第一产业比重大,要在保证一产优势的基础下,发展红寺堡区二三产业。红寺堡地处宁夏腹地,全年日照时间长,温差大,常年多风少雨,具有丰厚的新能源资源。我国提出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未来排放量大的企业在未来都将不是发展的新方向,清洁能源、新能源是未来的主流,红寺堡要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减少大排放企业,向新能源进军。一是要充分发挥利用地区“光、热、风”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光风互补能源产业。自治区政协委员李立在《关于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红寺堡区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脱贫致富示范区”的提案》中提到,随着碳中和的要求及光伏平价时代的到来,新能源进入产业调整及大发展时期,尤其是光伏产业已进入后光伏时代。红寺堡区要提前站位布局后光伏时代新能源“光、热、风”的发展,以科技和产业创新为支撑,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服务业产业发展,通过大数据、5G和新能源智能运维为基础,带动增加红寺堡区就业和经济发展;依托新能源产业,积极争取在红寺堡建立“宁夏新能源中心”,每年培育培养新能源人才,将红寺堡打造成全国范围的新能源示范地区,向全国输出新能源蓝领人才,推动红寺堡尽早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二是要积极改善传统生活方式,依托新能源发展,将新能源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为减少碳排放,应该尽可能减少碳使用,地热供暖技术作为一种低碳清洁能源技术,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大,通过将地热导向地面,可以为百姓家中提供供热,另外通过冷却塔等相结合,还可以实现夏天空调制冷。这种对自然环境干扰小、不受场地、气候条件制约,操作简单,无废气污气排放,能够解决太阳能受天气制约的问题;电供热技术也是一种发展趋势,农村通过电暖炕代替土炕的途径,既能解决冬天取暖问题又能减少排放和降低安全事故,通过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利用,实现红寺堡区自产自足又能输出的新时代。
新生活,需要绿色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越来越发现环境的重要性,绿色发展不仅仅是眼前一时的一抹碧海蓝天,而是无穷无尽潜在的财富,是持久的发展理念。自治区“十四五”规划重要的一项是“三山”治理,红寺堡区处于罗山脚下,也是红寺堡区唯一的天然财富资源,但是红寺堡年均降雨量约200多毫米,蒸发量却2000多毫米,地区干旱率给群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过去的搬迁过度开发导致大量土地沙化和盐碱化,截至2021年,红寺堡区森林覆盖率为13%。生态立区是红寺堡区十几年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生态经济是生态移民地区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自然保护和人类生态高度统一和持续发展的经济。因此,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经济是红寺堡区未来实现新生活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是要加大封山禁牧工作,保护罗山周边森林草原生态环境。二是要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大水灌溉农田变为滴灌、穴灌,充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浪费,同时提高农田的生产力。三是持续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要对农村做好整体规划,合理投入资金进行整治,要整治有力、有用、有效。四是要改革畜牧业发展,加大“出村入园”引导工作,提高农业有机肥使用量,加大对畜牧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如今,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复兴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作为以回汉共居的红寺堡区来说,赶上了好时代,我们必须抓紧机遇,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各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奋力拼搏,竭力进取,为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为实现红寺堡区新生活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