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绿饶 幸福双翼学员
坐标 | 山东淄博
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灵的爱箱,然而,不同人的爱箱,需要用不同的语言来填满。
美国著名的婚姻家庭专家,盖瑞·查普曼博士发现,有五种基本的爱的语言:肯定的言辞、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
做了一下爱的语言测试,我发现,我最喜欢的爱语是肯定的言辞、精心的时刻;其次是接受礼物,再次之是服务的行动与身体接触。
看到测试结果,我豁然开朗,我终于知道,为何以前我总感觉自己缺爱了。
1 婚前,等不到父亲的肯定
以前,我一直想不明白,我的原生家庭中,父母关系和睦,家人也对我很好,我也没遭遇过什么创伤体验。
可,为何我跟父母的关系不亲密,我对他们敬而远之。
甚至,我会选择远嫁,来逃离那个家。
从小到大,父亲在我心中的形象一直非常高大,我非常在乎他。
可他从来不表扬我,即使我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好,又勤快又懂事。
印象里,父亲总是做鞭策我的鞭子。
我曾笑言:“爸,你就不能表扬一下我!”
父亲却说:“都表扬你,你尾巴不要翘到天上去啊?我就要鞭策你,给你一点压力你才有动力!”
老实说,理智上,我接受父亲的话,他就是怕我骄傲嘛,骄傲使人落后啊!
可是,情感上我不接受。
我真的非常非常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同,我觉得,他对我的赞美,才是爱我。
为了得到肯定,我努力读书。
我以为我考第一名了,父亲就会夸我。
可当我拿到第一名时,他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为了得到肯定,在家我就做乖乖女,什么农活都帮忙干。
可父亲说:“水云做事,喜欢磨洋工!”
为了成为父亲心中的好孩子,从中学到大学,寒暑假时,我从来不参加同学聚会,不去同学家里玩,因为我知道父亲会说那要花钱。
可是,我依然没有得到父亲的一句赞美和肯定。
而我,却习惯了压抑自己,讨好父亲,却讨不来父亲一句肯定。
也因此,我更害怕自己不好。
如果我成绩不好,是不是父亲就更会“鞭策”我?
如果我不听话,父亲是不是就不会爱我?
那时的我,哪里知道,每个人有不同的爱语。
在父亲看来——
或许努力挣钱、供我读书就是爱我;
在家时,让母亲为我做好吃的就是爱我;
不让我下车,他推着自行车上坡就是爱我......
我不知道,也感受不到父亲的爱。
我执着在“肯定我、表扬我,才是爱我”的信条里。
上大学时,每次跟父亲打电话,我从来只跟他说好消息。
而我在学校遭遇的挫折、迷茫、郁闷从来不跟父亲提。
那个时候,我还以为自己很懂事,觉得报喜不报忧,是为了不让父母担心。
后来才明白,我只是想维持自己在父亲心中那个“好女儿“的形象。
其实,大一那一整年我的状态都是很糟糕的。
因为从山村里出来,我如一只井底之蛙,刚刚看了外面的世界,内心极度自卑,又找不到学习的方向,我感到特别的迷茫、虚无,无意义。
我在父亲面前展示出来的好,让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假人。
我发现,在家与在学校,我判若两人。
在学校,我释放我那迟到的青春期的叛逆,允许自己不好,允许自己抑郁着、挣扎着、迷茫着。
在家,我就退回那个好孩子。
真实的才有力量。
后来,我选择去更远的城市读研,去更远的地方工作,直到远嫁,我感觉我在一次次的远离中,亲手割断与原生家庭的“脐带”。
这个过程虽然有痛,但是,我终于赢来了一个越来越真实的自己。
我一度以为,自己终于放下对父亲肯定的执念。
2 婚后,得不到老公的肯定
婚后,我发现,我很渴望得到老公的肯定,希望他能经常对我说一些“好听”的话。
可是,就算我端着他的脸,跟他说,“亲爱的,夸夸我”,我的木头老公也不会“就范”。
以前,我常觉得他不爱我。
每每要认可、要肯定,却得不到的时候,我在心里还会拿他和前男友比较。
前男友是那种每天都会赞我的人,他总是说:
“吴水云,你怎么那么美!”
“吴水云,你怎么那么有才!”
“吴水云,你怎么那么能干!”
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我真的相信自己是个美人,很难干,很有才,他让我自信了很多。
可是,最终,我却选择了和一个从不夸我的人结婚。
很多心理学类的书上都说,女人结婚时都是在找父亲,男人都是在找母亲。
这样看来,我对自己哭笑不得。
原来,我并没有放下寻求肯定,我只是换了一个对象,把从对父亲的渴望,转移到了对老公的渴望。
得不到生命中重要的人的肯定,就像心中有一个黑洞,它不仅吞噬许多美好的东西,还能让人像上了瘾一样去填补它。
婚后的一次次渴望,换来一次次失望。
越渴望得到爱,仿佛就越能看见自己不被爱。
当我哭着跟老公说“你不爱我”时,他很惊讶为何我会那么想。
他觉得,结婚了两个人就是踏踏实实过日子,还要说什么爱不爱的。
他会悄悄地给我买各种保险;
无论我去哪儿,他都当我的司机;
无论我去哪儿考试学习,他都陪我......
但他唯独不会说爱。
在《升级心理年龄》的课程中,黄志猛老师讲到悲惨人生的实现模式。
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删减一些信息,形成偏见,又在生活中去不断地验证,符合自己观念的信息被保留,不符合的就被删除,于是,偏见进一步被强化。
在我的信念里,得不到肯定就等同于不被爱,我在生活中看不见老公在用他的方式爱我,只是执拗于他不肯定、不爱我。
3 原来,爱一直都在
我也让老公做了一下爱语的测试。
我说:“亲爱的,为了让我更懂你,更好地爱你,你做一下这个测试。”
老公的测试结果是,他最喜欢的爱语是——
精心的时刻与服务的行动(皆8分);
其次是身体的接触(7分);
然后是肯定的言辞(4分),接受礼物(3分)。
我和老公竟然都喜欢精心的时刻。
这是让我意外的发现。
婚后,我两的二人时光实在是少得可怜。
最初的第一年,我还会强行要求每个月有一次约会;坚持了三四次,看到老公不情不愿的,我也就放手了,强扭的瓜不甜。
之后,难得的二人时光,就是一年看两三场电影。
我说:“亲爱的,我真没想到原来你也喜欢精心的时刻!”
老公说:
“喜欢啊,只是现在条件还不允许,走哪儿都得带着两个孩子,就是去吃个饭都吃不安稳。
也没法两个人一起出去玩。能丢下孩子不管么?”
我说:
“是啊。带着孩子是很难享受二人时光。
你有没有发现,其实我们都在用自己喜欢的爱语,去爱别人?
比如,你喜欢服务的行动,所以你会不说话就帮我做事。
可我却常常感受不到你的爱,因为我喜欢的爱语,是日常生活里甜蜜的语言。
我也习惯用我喜欢的爱语爱你,我跟你说好听的话,给你送礼物,但这些都不是你的爱语。
当我觉得我给了你一个suprise时,却看到你并不惊喜。
原来不是没有爱,只是我们的爱错位了。”
当我这么跟老公分析表达时,他的心门敞开了。
他接着爱语的话题,跟我分享了一些我不知道的事,让我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与理解。
那一刻,我们的心紧紧的在一起。
感受不到爱时,也请相信其实爱一直都在。
以前,当我感觉不到老公爱我时,我会想他对我的好,从理智层告诉自己,其实他爱我,心里却有种自欺欺人的感觉。
懂了彼此不同的爱语,让我明白,这不是自欺欺人。
4 爱的一个动词
前几天跟女儿读到了一本叫《小象的圣诞节》的绘本。
圣诞节马上到了,小象对圣诞老人说,他想要的礼物是圣诞节的气氛。
圣诞老人说,他给不了小象这个礼物,圣诞节的气氛得要小象自己去找。
于是小象去观赏芭蕾舞剧,看圣诞树,滑雪,可是这些都没能让小象感受到圣诞节的气氛。
后来,小象拾到了一封一个小女孩写给圣诞老人的信,信上说她需要一些朋友。
于是,小象连夜开车来到了小女孩的家,他把信递给小女孩,告诉小女孩他是来送礼物的。
故事的最后是小女孩和小象在一起看书,他们成为了朋友。
而小象也终于找到了圣诞节的感觉,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我们多像这只小象,四处寻找爱,到最后才可能知道自己就是爱。
当我们感觉缺爱时,或许是因为我们把目光看到了外面,以为有人来爱我,我才会感到爱,我心中才能有爱。
可如果都来等别人来爱,这个世界又怎会有爱呢?
我们自己就是爱,爱就是每个生命本身,去爱人,就是去连接不同的生命。
难怪被誉为“婚姻教皇”的约翰·戈德曼曾说,“如果觉得不爱了,那就去爱啊!”
爱是一个动词,不是一个状态!
从今天起,我学习爱,表达爱,传递爱,让爱溢满我心,自在流淌......
图片 / Pexels
看完今天的文章
你最大的启发和收获是什么?
赶紧在留言处
跟幸福君说说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