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揪我字眼,“100个”当然是虚数。虚数是啥?子曾经曰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里头的“三”,就是个虚数。
算了,又好为人师。
事情是这样的:前段时间,我在朋友圈里贴了几张照片。
请大家填个词:一()夏天
然后大家就纷纷填了,几乎都是量词。后来我在公众号里发起了一个投票,请大家来选最喜欢的一个词。
然后大家就纷纷投了。“纷纷”也是个不确切的形容,因为人数是不多啦,本来也没几个人关注对吧。
不过我还是觉得很有意思,好像可以聊一聊的样子。
▼
咱们平时说话,一般都不会特别注意到量词的使用。这是从小就根植于我们的语言习惯中的。但谁也不是一落地就会说话,比如我家娃,两岁多的时候还在以“个”统称所有物品,一个飞(hui)机一个书一个衣服。注意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哦。
为什么是“个”?语言学里把“个”叫做“通用名量词”,因为“个”有通用化的趋势,能够和它组合的名词本来就多,现在越来越多。以前如果管“一部电影”叫“一个电影”,还是挺别扭的,现如今似乎也习惯了。不过“一句话”我们还是不说“一个话”的,例外的状况如下:
“皇军让我给您捎个话……”
这是因为去掉了“一”,就属于另外一种情况了哈,参见“看个电影吃个饭”。
至于量词重要与否的问题,请参见“给我一把枪”和“给我一枪”。
▼
我的朋友圈里都是什么人啊,逼格杠杠的当然不会填“一个夏天”这么普通。即使唯一一个获得零票的“一滴夏天”,也满满的画面感呢。
其实原本应该是“夏天里的一滴水”,对吧?这一用法的特别,在于把量词后面的名词——也就是“夏天”——具象化了。“夏天”本来是一个偏抽象的词,但“一滴水”是实实在在的,这就直接给了读的人一个可视化的情景,是一种转化的做法。
“一朵夏天”,跟这个也差不多。
初夏的带露蔷薇,是真美啊,像十四五的小姑娘。
喏,一二三四五六七朵夏天。
“一杯夏天”也属于这种,抽取夏天代表性食物,代表这个炎热性感的季节。不过说句实话,这个选项的得票率这么高我也是醉了。
填了这个词,投了这一票的要注意,冰镇啤酒伤胃,不要贪杯哦!
此外,这个类型,还有同学填了“堆”和“撮”,这体积一大一小的两个傻萌傻萌的量词,叫我愣了好久,一定是我大脑的存量不够,刷不出画面。欢迎来评论或照片探讨人生。
▼
为什么“一山夏天”和“一叶夏天”要单独拎出来说,因为它们属于文艺感特别强的“名词作量词用”的特殊情况,由于嵌入了另一个名词,所以更容易输出画面感。
劣势相对也有,太过具象,就容易限制想象空间。
比如说,“一朵夏天”所可能引起的想象,就不止如上的蔷薇花,也可能是如下:
好大一朵夏天,吓死你!
“一叶夏天”嘛,就开不了这么大的脑洞了。这一类里面,我还是最喜欢“一山夏天”,体量够大,容纳的够多,鸟鸣山涧中,清泉石上流,视觉听觉触觉味觉都有了。
话又说回来,量词也不一定是一个字么,“一游泳池夏天”叫人激动,“一冰箱夏天”也是令人心满意足的。
▼
有位姐姐后来说补充个“一露夏天”。她解说,既是“露水”,也是“露出”。我的感觉,前者比“一滴”美;后者,不解释的话,很难想到“露出”这一层意思上去。对比“一瞥夏天”和“一眼夏天”,可能就更不明显了。
一瞥夏天/一露夏天,大概会是这样?或者一帘夏天?(琼瑶奶奶满意地笑了)
▼
并非所有词语,都能带来具体的想象载体,也并非有画面感就一定最好。所以,像我这样把词语都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是不对的。
但就普遍意义而言,尤其是商业文字,能在读者脑海中创造画面或故事,或者刺激读者本身的“记忆库存”,释放更多与此联结的美好想象,好比点亮电路板上沿路一个又一个小灯,最终可能会得到一个灵光闪闪的结果——好吧这是自嗨了。
不过这次得票最高的“一抹夏天”,就是一个介于具象和虚化中间的词语。原因在于“抹”本身,也是一个搭配范围较广,并且横跨具象名词和抽象名词的量词。
颜色,“纸上一抹浅绿”;心情,“淡淡一抹忧伤”。
一抹夏天是个什么概念?这样?
杂糅了景色和心情的一抹夏天,终于很正常地拿到了最高分。同样很不错的“一念夏天”,更加唯心,风不动旗不动,是心动了。
最后,讲两个奇葩。某人贡献的“一bye夏天”(这个某人的口头禅是“什么鬼”你出来跟我说说这个是什么鬼!)令我完全没有头绪,不过从语感上来说,竟然也没有很违和。欢迎大家做出各种解释。
还有一个我挺喜欢的,一身夏天。
虽然甫一看见就开始脑补“那年夏天她满身大汉的样子”……啊不对!是“那年夏天她满身大汗的样子”……
但“一身夏天”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大概也只有题图比较贴近了吧?
或者,干脆,如下这张吧。
(艾玛这张图一贴,立马觉得这才应了“一露夏天”的景!)
百搭不如一瘦,真理。对这个看排骨的季节感到深深的绝望。
各位债见,我去减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