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戝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译文】
怨恨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放不下小过错;祸患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没有事先仔细谋划;幸福的产生,在于平日积德行善;灾祸的根源,在于多行不义;饥荒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不重视农业生产;挨冷受冻,是因为怠于从事桑蚕之业。社会安定在于得到人心,社会危乱则因为事情失败;富贵在于招来远客,贫穷则因为废弃农时。领导者言行不一,反复无常,则下属必心生疑虑;怠慢长官,必将获罪,侮辱属下,则将失去亲信;亲近的大臣如果得不到重用,则其他关系疏远的大臣也将轻视他们。对自己都疑神疑鬼的人,绝不会相信别人;有自信的人,绝不会轻易怀疑别人;奸邪之人必无正直朋友,人品不端的上司也不会有刚正不阿的下属;危机四伏、行将灭亡的国家,找不到贤明之人辅政,朝纲混乱、民心浮动的朝廷也无善人参与;爱惜别人的人,一定求才若渴;若己乐得贤才,则必定不吝惜钱财,给予丰厚的待遇。国家即将称霸四方,各地有才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国家即将灭亡,则贤能的人将首先隐退。土地贫瘠的地方,产不了宝物;水浅的地方,大鱼都不游过来。光秃的树木,大的禽物不愿在上面栖息;稀疏的树林,大的野兽都不在其间居住。山势过于陡峭,则容易崩塌;沼泽蓄水过满,则会漫溢出来。
弃美玉而取顽石者,犹如瞎子一般,绵羊即使披上虎皮,也并不刚强。拿衣服时不提领子,势必把衣服拿倒,走路不看地面,一定会跌倒。房屋梁柱软弱,屋子将会倒塌,辅助国政的大臣没有能力,则国家将会倾覆。脚受寒,则心肺受损,人心生怨,则国家受损。山将崩,则土质先毁坏;国将亡,则人民先受其害。树根干枯,则枝叶腐朽,人民困苦,则国家残败。与倾覆的车走同一条轨道的车也会倾覆,与已经败亡的国家做相同的事的,国家也将遭到灭亡。知道以前发生的不幸之事,应该警惕再次发生类似的事,厌恶前人有过的劣迹,就应当尽力避免重蹈覆辙。害怕危险,常能获得安全,害怕灭亡,常能获得生存。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只要符合道义,就能吉祥喜庆,否则就凶险莫测。吉祥的人,各种福报都归集于他一身;险恶之人,则各种厄运都向他袭来,这并非什么神秘的事情,而是自然的规律。行善积德,自然没有坏事侵扰,不深谋远虑,则无法避免忧患的产生。理想志趣相同的人,必然会情投意合、相得益彰。怀有仁德之心的人,必然相互担忧、关心对方。为非作歹之徒必然结党营私。有相同爱好的人,自然会互相访求。同为倾城倾国的佳丽,必然互相嫉妒。同样才智超群的人,必然互相较量各自的谋略。具有同等权势地位的人,必然互相排挤,彼此倾轧。有同样利害关系的人,必然互相猜忌。有共同语言的,则互相应和。气韵旋律相同的,则互相感应,同一类型的,互相依存。具有共同道义的,互相亲近。处于同样困难中的人们,互相帮助,同舟共济。同一条道上的,互相扶助,促其成功。从事同一技艺的,互相窥探。有同一技巧的,互相较量,以争其高低。以上这些都是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不可违背。放任自己,却一味教育别人的,别人不会接受他的道理;先端正自己,再去教化别人的,别人就会顺服。违反常理,则下属难以顺从,顺应天理,则易于行事。不顺从则易生动乱,易行事,则社会安定有序。这样,修身、齐家、治国,都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
【注曰】:安而履之为礼。
【王氏曰】:安者,定也。礼者,人之大体也。此章之内,所明承上接下,以显尊卑之道理。
“礼”即 “理”,是为人做事的规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所强调的“规矩”,就是做人和做事的行为准则。它是原则性的东西,是对人生的道德上的指引,它起着一种原则性的约束的作用。因为事情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规则,只有按照原则做事,按照规矩办事,才能使事情正常进行下去,才能赢得他人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