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那会,老师没少让写作文,写的最多的就是家里的成员了,基本每个人都写了个遍,写完人再接着写物,譬如我的背包啥的。那时候只觉得老师无聊写出来的东西都是草草应付。现在却觉得,把一个人一件物还原成文字的时候,对自己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今年的父亲节,我回顾了自己成长各个阶段里父亲的陪伴时光。上学以前的事情基本不记得了,只是听妈妈讲自己小时候有次看到爸爸却不认识,因为他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了。后来慢慢记事了,爸爸虽然依旧在外打工,但逢年过节都会回来,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至今对于节日的仪式感都会特别的看重。
虽然爸爸错过了我上学生涯的所有家长会,但是印象中,只要他在家,都会创造机会来弥补这种遗憾。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次他来接我们放学,路上会给我们买吃的;有次上高中下晚自习,爸爸第二天就要出发去外地,他和妈妈一起带着煲好的汤送到学校来;还有次临近高考模拟考试没考好学习压力特别大的时候,他讲故事鼓励我,虽然记忆里,那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讲过的故事。
后来经常跟他开玩笑,我说身为爸爸的他并不合格,因为在我们长大成人的过程里,妈妈充当了主要的角色。可是回头想想,正因为爸爸的经常性缺席,偶尔的付出却更让人记忆深刻。事实也是如此,即便成长过程里,一年到头很难见爸爸几次面,但我们对他的爱丝毫未减。少即是多用在这里好像也很适宜。
后来参加工作,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想他了,因为我可以去他的城市。我看到了爸爸的辛苦和不易,爸他的工作需要和工地经常打交道,同时需要协调的人和事也比较多,有时候会经常听他说头痛,不知道是不是那些烦心的事情闹的,问他他也基本不讲;他特别怕热,大夏天的时候,只要不出门,必定是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吹空调的;他的爱好不多,不喝酒,有抽烟但是烟瘾不大,闲的时候总是和老友混在一起打牌。事情来的时候积极做事,没有事情的时候也是放肆的玩。爸爸奉行的人生准则,让我想起了电影《绿皮车》的那句台词,无论做什么,百分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
在我看来,没有谁是生而为父的,他们能解决各种刁钻的工作难题,周旋于各种复杂的人事,但更多时候面对自己的孩子也会束手无策。我的爸爸也是这样,譬如我的个人婚姻问题,哪怕我们因为这个事情辩论过很多次,只要我不愿意谈,他也只好作罢。
其实我心里比谁都清楚,爸爸的爱自始至终都有增无减。所以,每年的父亲节,都会给爸爸写一段长长的文字,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后面都会附加一句:我爱你。只是今年多加了几个字:世界上最好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