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

场景一:

女儿下周就要期末考了,端午三天假带她去重庆玩了三天,没有复习,没有看书。回来后,我跟女儿说:“西西,下周就要考试了,这几天打完卡,你花点时间复习复习,知道不?”女儿很爽快的答应了。

昨天下班回到家,门被打开的那一瞬间,迎接我的是小宝清脆的一声“妈妈”,听着他软软的暖暖的声音,我一天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走进房间,发现女儿手上拿着手机,于是我问:“西西,在打卡呀?”女儿笑了笑,没回答。走近一看,原来不是在打卡,而是在看短视频。

“我不是跟你说过吗,马上要期末考了,自己要花点时间复习,你看现在都几点了?卡没打,书没复习,你还要不要考试了?”

这句话看着是不是很熟悉?以前的我,面对上面的场景,大概率也会不分青红皂白地一通吼。

场景二:

今天回到家,吃完晚饭,女儿迫不及待的拿出数学大练习,对我说:“妈妈,你猜猜我今天数学大练习得的什么?”

每次女儿比上次做的好的时候,都喜欢这样问我,于是我问道:“得的什么呀?我猜是A+,A星?”

“最差的,特别差的。”我心里咯噔一下,这次这么惨吗?为了安慰女儿,我故意往稍微好点的说:“得的B+吗?”

女儿笑了笑,没说话,直接把试卷放我手里,我看了看,嗯,比上次要好,得的A-。于是鼓励道:“不错不错,比上次要好很多。错的这几道题,现在会做了吗?”问完,我仔细看了下错的几道题,我发现,是老师强调的重点,以前也做过好几次类似的题,但是因为马虎,导致做错。

面对多次讲过的题目,多次强调的问题,还是做错。很多妈妈是不是会声嘶力竭:“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上课干什么去了?跟你说了多少次了,要仔细,要认真读题。为什么就不听呢?……”

我们会发现,在生活中,当孩子出现了问题,做错了事情,通常我们的做法是批评,指责。我们希望通过批评、指责让我们的孩子改正错误,希望我们的孩子能从我们的批评、指责中学会正确的方法,以后不再犯错。

然而经常事与愿违。因为我们大脑潜意识是听不懂“不”的,面对孩子的“错误”,如果我们一味的批评指责,一味的否定,孩子会感到委屈、害怕,会让孩子对我们产生抵抗情绪,变得自卑。有事情,有想法也不愿主动和我们分享。当有一天,我们想静下心来和孩子好好沟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已经晚了,孩子离我们的世界越来越远。

面对孩子的不足,作为父母的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去了解事情的经过,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多给孩子正面的鼓励。需要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