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小伙伴们一起去看了电影《消失的她》,据说看完之后很多情侣或夫妻当场闹掰。虽然没有看到如此盛况,但是电影还是值得复盘一下。
票不是我买的,电影的简介都没看到,而且在之前从未听说任何关于这个电影的只言片语,所以0剧透。整个观影过程,就是跟随着导演想要呈现给观众的故事思路,一路向前。开篇就制造出一些悬疑和冲突,用了很多人物特写突出人物的情绪,背景的颜色也比较暗,给人感觉这个主角似乎有精神分裂症。而之后的一系列暴躁的举动,以及他面部神经跳动和服药的过程,更加加重了这一猜测。但后来导演又补充了一些社会不稳定的一些因素,抢劫、黑暗势力涌动,又让我感觉似乎确实是有背后大集团在刻意操纵,而这个主角拼命寻找莫非是用情很深?之后又有新信息不断地加入进来,剧情跌宕起伏,直到最后一点点把所有疑点补齐,揭开谜底。
观影两个小时期间,导演对我的注意力有着90%以上的控制权,所以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但是那种紧张猜测不断想象的情绪,一旦谜底揭开,也就消失了。这让我想到了多巴胺。为了要一直不停的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导演用了很多方法,包括不断升格的背景音乐。有几次吵得我不得不跳脱出来,想想他为了渲染情绪是否有些用力过猛。但是音乐对于多巴胺的释放确实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回忆一下跑步的时候的动感音乐和咖啡厅里面优雅的伴奏,情绪很快拉满。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色彩。文咏珊在扮演冒名顶替的李木子时一直穿的是红色服装,背后透露的就是一种心机一种欲望。最近流行的多巴胺穿搭,其实就是用颜色来制造一些氛围。
回到故事的情节中,我们也不难看出男主人公就是一个完全受控于多巴胺的角色。多巴胺会让人产生爱情的幻觉,让人有动力追求更多的金钱,会让人想要摄取超出需要的美味食物,也会让人掉入赌博的火坑无法自拔。然而多巴胺产生爱情的有效期只有12~18个月,李木子要是能理解这一点,恐怕就不会如此草率地做出嫁给一个赌徒的决定。一个人假若沦为多巴胺的奴隶,一定会在前面的刺激消失之后不断追寻新的刺激点,各种成瘾行为即是如此。
如果你也想看这部电影,建议与《贪婪的多巴胺》一书共同服用,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