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刚回到家,就开始生气,抱怨,和别人比较......总之,各种不满意。
“又乱花钱,买的东西家里没有吗?”
“就18块钱。”
“18块钱不是钱啊!”
“你大妈家,就你小学同学,毕业分到咱们市防疫站啦,她妹妹考上教师编啦......”
......
如此,还能怎么好好说话呀,原本很多时候我们之间的交流就很没有营养,优秀的人多了去了,天天都做对比,还活不活啦,为什么自找无趣呢?每个人都是有察言观色能力的,都是有推理判断能力的,什么话说了,听者听不懂,太费脑,就会选择不去沟通交流。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我猜想就是在一种和气和睦的家庭氛围中,人们之间的深度交流会多,有效沟通也会提高,信息资源得到最大的发挥,便更加容易变资源为成果。不要去外界找原因,对于妈妈的语言行为,给我的感觉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都这么优秀,自己家的孩子怎么这么不争气。我的内心感受就是伤心,难过,妈妈不是真正爱我的,要获得她的爱就必须达到她的期望;还有就是些许的反抗,“我都没嫌弃过你,你倒认为我给你丢人了”。但是,我不愿意那样想,也不愿意去反驳。后面的话,我是不会说出来的,因为我知道妈妈之前对我的付出,倘若那样说,她也会很伤心吧。被伤到的“心”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爱去修复的,所以,冲突矛盾中勇于示弱投降者真的是伟大的聪明的。
可是我毕竟还是不够坚强不够聪明,我能找到的一个暂时的解决办法就是——逃避。也明白这个方法也许只会将冲突矛盾更加激化,存在潜在隐患。可是家人之间如果足够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话,一切“隐患”又会显得那都不是事啦!
人们如果可以做到以他人的欢喜为乐,那么不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增添更多的欢乐吗?拿别人的喜乐来惩罚自己,这是何必呢?“羡慕”和“嫉妒”的区别,通过我今天的遭遇就可以理解,如果是羡慕,我理解的会是,妈妈只是希望我也能够有一份安定体面的工作,未来有个好的归宿。我会更加努力,让妈妈放心。可是如果是嫉妒,表示默许了这家人的日子过得胜过了我们家,而且妈妈产生了忌恨的心理。只会增加自己的挫败感,羞耻感。其实生活中,父母作为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孩子真的没有做到令自己满意,做父母的还是应该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也许这就是我的宿命吧,从小到大时不时就会和妈妈闹得很不开心,有时很长时间不说话都是有的。小时候 不开心,痛哭流涕的事情也是有的,一些都不记得具体发生的原因了,可是躲在角落受伤的自己,默默不知抹了多少眼泪,那些却印象深刻。这些都是为什么呢?血缘关系真不是说断就可以断的。也许真的应该给自己找个理由,不要再回家了。难道没有发现吗?随着自己的长大,家早已不是久居之地。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不相同。我的泪,怕是毕生无人能理解了,也许这一切真的是由于自己的“无能”吧。为什么不勇敢一点,坚决一点,离家出走呢。也许“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尤其是当人长大的时候。
明年过年的时候不回家了吧,回家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直面父母渐渐变白的发丝吗?不想在一起了,不是讨厌父母,只是不喜欢在一起是的“自己”。
(19.2.18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