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解
中秋节的前一天,应中学时期的个同学的预约,下午搓几圈麻将。
放下筷子,前往预约。在路上碰到70多岁的大爷,拎着马扎,拄着拐杖,慢慢的向村口走去。“大爷,忙什么去”?“看看我孙子回来没?““噢,儿子来家过中秋“,“是啊”!老人心情愉快着,美滋滋的应答着。
老人已经驼背了,靠得是拐杖帮衬着,吃力的走着。老人的脸上带着喜悦,布满了邹纹,谱写着历史苍桑。我走不多远,忍不住又掉头看看,老人的身型,就像弓箭的弓站在村口,时不时的看看路的远方,期待.盼望,焦急的等着。
当我回来的时候,老人依旧在那里来回的徘徊着,不时的用焦急的眼神瞅瞅远处。我看了下表,下午5时多了,走到老人身边,听见老人在喃喃自语,“说好下午回来啊,说好下午回来啊……”。“大爷,还没来”?“唉,说好下午回来啊!到现在不见人影”。“也许有事情给耽搁了吧"?“那也该打个电话给我呀”!老人的牵挂和企盼心情,用埋怨的语言体现出来。“那我打电话给你问问”?老人点了点头。电话接通了,听筒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我把电话搁在老人的耳旁,“我们再有几分钟就到家了”。老人“哦哦哦,好好好好好好”。挂断了电话。老人高兴的向我挥了挥手,用感激的心情说:“谢谢谢谢”。随后,低下头用手背擦擦眼角的泪水……。
每逢佳节倍思亲,
血肉相连思念心,
中华精神代代传,
泪喜中秋盼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