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近乎今日白话,体现了千年不变的中国经验。
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第一版中对这一则的批注表达了他的忧愤之情——“近代中国 求速而不达之经验固惨痛矣。所谓‘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即是如此。今日急进青年虽模式不同,学说亦异,却仍不脱此轨,可伤也。”可见时代烙印之深,回归常识之重要。
稻盛和夫先生从这则看到了人才成长,欲速成者为“胆大”者,相反的为“心细”者。他认为“具有纤细而敏感神经的人,如果能够积极实践、广泛积累经验、获得真正勇气,就能成为理想人物。”
另外,他认为“小利”在企业经营中往往对应部门或小团体利益,作为成大事者应当有公司利益的全局眼光和战略胸襟。
李泽厚先生和稻盛和夫先生对同一段论语的不同角度的解释,令人玩味良久!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而》)
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
钱穆先生认为孔子的思想是人文和经验,非一个圣人所创,乃历数千载众圣之所成。不学则不成,固好古敏求。
李泽厚先生则对孔子评价甚高,认为孔子不仅传承,也有创作,他传承的是礼教,创作的是仁。
稻盛和夫先生从这一则中体会到的是学习和开拓。“不管公司规模发展到多大,我们都要继续描绘未来的梦想,必须抱有强烈的意志,始终过开拓者的生活方式”。并且将这一则与“温故知新”相互印证。
李泽厚先生对孔子的理解很好,也符合我内心至圣先师孔子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