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21天法则说的是,如果做一件事,能够坚持完成21天,便会形成习惯,变得像走路吃饭一样自然。当然,21天是一个大致的概念,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一般需要30~40天。
仔细想想看,在你曾经下过的“决定”中,有多少最终突破了21天法则,变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又有多少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那些没有坚持下来的原因五花八门,而那些最终做到了的,是否让你至今都感叹做到带来的巨大好处。
至少我是有这样感觉的。
17年初,机缘巧合之下我了解到这个世界上,竟然有个胖子夸下海口要做跨年演讲,而且还要一做就是20年!20年啊,多少人甚至连明天的计划都没有。这个胖子就是罗振宇。很快我便下载了罗胖的创业产品“得到”,连续听了几期他的知识音频,深感自我的知识匮乏,在几经挣扎后终于付费订阅了第一个专栏,很快就深刻地认识到有那么一群人在那样地生活和奋斗,也渐渐明白了为什么有些知识内容要付费,而且看起来并不便宜,在这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
到今天,我已经在“得到”上连续学习了362天,马上就要整整一年了。
我不记得多久之前养成了阅读专栏、留言并总结的习惯,也没有注意到“21天养成习惯”的节点是什么时候,感觉每天都在填补知识盲点,甚至是发现知识盲维。两者的区别在于,知识盲点是指那些我们知道自己并不知道的事情;而后者,知识盲维则代表那些我们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前者在遇到时还可以借助便捷的互联网工具找到解决办法,而后者则让人连出的问题是什么都搞不清。
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从得到专栏的主讲老师那学到了许多,涵盖了计算机科学、风险投资、全球科技动向、经济学、金融学以及更多的人生哲学,算起来至少门票钱应该是值了。这么多的内容,一年的时间自然并不能完全吸收,甚至只能算了解到皮毛,但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复利,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用下面一张图来形容最合适不过了。
为什么我们应该持续学习?
我们这代人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生产交流方式,信息量急剧膨胀,新的科技和变革层出不穷,以往的社会生产力演化往往需要上百年,而如今这一过程大大加快。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
每个时代都不缺乏机会,但是都不曾像现在一样,甚至单个人的力量也可以影响社会。过去你有一个好想法,即使能做成产品,也难以企及传统的媒体帮助传播,然而现在不同了,只要你的产品足够好,人们会自发地在互联网上的分享给亲朋好友。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机会”这个词有这样一种看法,那些曾经未能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但没有下决心动手去做的,并不能称之为“机会”,只有你意识到的、了解的并为之准备的才能称之为“机会”,因为即使具备了后者的所有条件,也不能保证一定会达成所愿,所以这才是“机会”。
持续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具备更多能力迎接未来的“机会”,而不是等到哪一天长叹一句“早知道,我就……”。用在房地产行业可以说“早知道,就砸锅卖铁买一套了……”,用在互联网行业可以说“早知道,就多买点腾讯的股票了……”,用在区块链行业可以说“早知道,我就全买比特币了……”,相信我,不光你会这么想,我也这么想,甚至大多数人的心声都是如此。
如果不想将来继续重复这样的叹息,从现在就养成并保持不断学习的习惯,只有懂得多了,了解的多了,才有机会做出明智的选择。
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需要注意什么?
关闭不必要的手机应用通知
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被动拿起手机的次数,也就减少了时间和注意力的消耗。
利用碎片化的时间
现代生活的一大特点是节奏快,大块的时间被分割,如果依然以一种在校学校的想法,认为学习必须要有整块的时间,那就大错特错了。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不仅有必有,而且也能够系统学习知识。
有了时间做什么
做什么当然因人而异,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大任务分解为可以量化、可以执行的小任务,前者是利用零碎时间的必要条件,后者是持续做下去的关键,因为量化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只看了一眼就认为完成任务的假象。
反复反复还是反复
对于一件你喜欢或者想做的事情,具备了以上条件,也依然要面对事实——还没有达成21天的计划,便因为种种原因、无数个理由打断了。不要轻易下结论不喜欢或者不适合,应该问问自己,到底是因为这件事比较难,还是因为真的不喜欢,如果是前者就应该继续下去,反复培养学习习惯,很多事情做好都是需要反复尝试很多次。
还是得有耐心,很多事没有更好的办法
有句话说得好:人们总是短期期望过高,而长期期望过低。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能力也不是一天两天提高的。
后记
前段时间看到一句触目惊心的话:
这个世界,在残酷惩罚不改变的人。
这是一家教育机构在地铁投放的广告,因为过于触目换成了另外一个版本:
每个时代,都在悄悄犒赏努力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