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卓越专家

很多父母都很苦恼,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如此出色。

苏珊、索菲娅和朱迪特三姐妹在国际象棋界所走过的路,基本上与各行各业所有杰出人物在迈向卓越的过程中所走过的路一致。是天赋的吗?

要想揭开这三姐妹为何如此杰出的神秘面纱,那么《刻意练习》这本书你可要好好研究了

作者简介

这本书的作者是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刻意练习”法则研创者,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取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他是该领域世界顶级研究者之一。

莫扎特从三岁开始,他父亲就开始教他各种乐器、音乐上面的知识。4 岁的时候已经可以隔着一间房间能够听出什么乐器在演奏,6 岁可以开始独自作曲了,还能唱出很多人都没有办法唱出来的完美音高,它能够分辨出唱出来的调子具体是在哪一个音调上面,然后 8 岁时候他就写了人生当中的第 1 部交响曲,然后开始在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巡回演出。

很多人认为成功是一种能力,或者是天赋,或者是毅力,安德斯博士,找了25个6岁的孩子做刻意练习的实验,发现了刻意练习的方法和持续练习的时间才是决定能走得多远的因素,成功是一种刻意练习下的执行模板。

刻意练习是通过做一件事情,把这件事情里面相关的技能和方法,通过刻意练习建立心理表征的过程。

就如莫扎特3岁时是什么也不懂的,他的父亲让他通过不断练习,到最后他能隔着房间都能听出是什么乐器在演奏。

这是最好的证明了,通过刻意练习建立心理表征,刻意练习比天赋更重要的。

这本书作者提出了具体的方法:

一、刻意练习执行力模板的 4 个步骤。

第一、树立目标;

第二、完成标准;

第三、导师反馈(重要环节);

第四、及时迭代。

二、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1、舒适区的误区:

第一、抗压能力非常弱的人,把大目标定在舒适区外面,然后把大目标拆分

成若干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在舒适区里面,也就是说小目标都是我们能够完

成的。

第二、激进的人,有良好抗压能力和知识体系基础的人,你如果让他做的事情全部是在舒适区里面去做的,可能他就会比较没劲,因为他觉得没有难度,他需要稍微有点难度,才能够激发他的热情奋斗,然后才能创造奇迹的。

2、从小白到大师要经历的四个阶段:

拉斯洛和克拉拉有三个女儿,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上学,目的是让她们把时间用来研究国际象棋。事实证明,他们的女儿都取得非凡的成绩。大女儿苏珊·波尔加在4岁时就赢得了她的第一个冠军,二女儿索菲娅·波尔加也在国际象棋职业棋手生涯中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三女儿朱迪特在15岁零5个月时成为特级大师。

第一个阶段是产生兴趣。

大姐姐苏珊·波尔加在一次接受杂志采访时,谈起了她自己最初是怎样对国际象棋产生兴趣的。

第二个阶段是变得认真。

朱迪特·波尔加曾说过,她的父亲是她遇到过的最优秀的激励者。父母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给予支持、鼓励和表扬,让3个女儿对学习国际象棋更加认真了。

第三个阶段是全情投入。

当然,在波尔加三姐妹的案例中,拉斯洛既是父亲,又是导师。父母帮助孩子确定日程安排,他们会在必要的时候促使孩子把练习摆在首位:先练习好了,再去玩耍。也在孩子的学习中给出很多建议,女儿们都从中得到很大帮忙。

第四个阶段:开始创新

苏珊·波尔加被下棋所吸引,并且对比赛中棋子的协同配合感到兴趣盎然时,也就表明,她一生中的那个时刻到来了,从此她迷上了国际象棋,拿下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三、刻意练习的目的:

1、通过刻意练习超越90%的人,从而领跑这个时代。

2、每个人都要通过刻意练习成为各个领域的专家。

尽管刻意练习的原则是通过研究杰出人物发现的,但这些原则本身,可以由任何立志于改进任何事情的人们所使用,即使只是稍稍改进也无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