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于低谷却最终没有沦陷的人,是生命的见证者
提及鲁迅,我想每一个中国人必然都是熟悉的。因此,提及鲁迅文化奖,我想,国人必然也不会陌生。每一个获奖者在写作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特色,而鲁迅文学奖的评选,很多时候会让作者的风格烙印牢牢地嵌入作品之中。毕竟是现实主义,毕竟是所有的人都应该发掘的社会面。在鲁迅文学奖里获奖的那些作家中,很多人的视角都聚焦在社会最底层,写的都是平凡如你我一般的小人物的故事,从小人物史诗的角度来挖掘生活。胡学文也是如此,《逐影记》也是这样,在胡学文这几年发表的文章中《逐影记》《白梦记》这两篇中篇小说最典型,代表了胡学文最简单的视角和审视生活的方式,除此之外,《逐影记》作为一本合集,还收录《丛林》《内吸》《去过康巴诺尔吗》三篇作品。通读一遍,也许你就知道了,原来这个世界的真实模样正是如此。
《逐影记》里收录的小说的篇幅都不长,这五篇小说在写作内容也完全不同,都是在尝试着对生活做个探索,虽然探索的主题也不尽相同。和以前读过的作品,胡学文关注的现实依然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真实生活,不同的人生视角里可以看到这些普通人的生存处境,也可以从他们的生活里窥见这些普通人的精神困境。文字也许是最简朴的方式,《逐影记》的文字就是最真实的记录,通过书写这些寻常人的生活,让他们在社会与现实的生活夹缝中,窥见他们艰难求生的现状,在最普通语言文字里,展现这些普通人最真实而纠缠的内心世界。
和《逐影记》同名的小说是主打,虽篇幅并不长,人物关系也简单,但仅有几个人物的刻画相当传神。实话说,在阅读的时候,第一关注的其实是封面,封面上的内容可以看得出支离破碎,但是又很明显可以看得出是每一个文字拆散之后重组的痕迹,我们可以这里看到入木三分的刻画和胡学文对自己笔下的小人物观察的独特视角。一开始登场的认识马远,他一出场就是一个谜团,也许从旁观者看来,他的表现很奇异,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脑子里有泔汁水一样,经常啥都想不起来”,看起来得了老年痴呆一样的,作者没有明说,却留给了我们一个悬念。在惹是生非,但是每一次的事情又都多亏有了老警察米东清的出警调解而相安无事。
这种“双视角叙事”的写法是比较特别,每一个人物的事件都是一个横截面,而这个横截面的意义,就是将遇到的事情逐步逐步都给呈现出来,“蒙太奇式”的展示方式来我们逐渐了解到了米粉店老板安娜的遭遇,多年来她付出了许许多多,但是换来的始终是家暴和无可救药的原谅,一直以来的循环让我们看到了米东清的善良,也可以看到米东青的焦虑。他没有相信安娜,而安娜也始终没有逃离,最终被丈夫打死,隐约产生的情愫也就此中断,让人唏嘘的是,米东清最终差点死去,而救他的人呢,竟然是马远。
故事没有完满的结局,也没有最终的明确示意,戛然而止却让人百感交集。
书的末尾,是作者的自我叙述的创作感言,其中有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世界上的物种已经消失许多,有一些正走在消失的路上。从天空到陆地,从陆地到海洋。”也许现实生活就是这样的。《内吸》描述的那对中年夫妻也是如此,一对菜地里打工的年轻夫妻,还有襁褓之中的孩子死去,二老板的善良和奸诈,普通人的朴实和真长,让这段故事读起来真的很揪心。虽然已经赔钱了事,但是一条人命却仅仅只要了5000元,这在二老板的心里埋下了不安的因子,虽然她相信善良,但是最终还是选择开除了菜地的夫妇。
人性,让人唏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