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出来的非遗文化,唢呐声声尽显湖湘儿女的情愁

中国人最喜欢的就是热闹,但凡有什么喜庆的事情,都是吹吹打打不断,特别是对于生长在湖南农村的人来说,唢呐声是再熟悉不过啦。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声音也快淡出人们的视线了,而如今在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中,又有幸见过了这个熟悉的乐器。

请输入图片描述

湖南湘潭青山桥是全国的唢呐之乡,青山桥地区旧时称湘潭县十四都,从金元朝年间起,该地区的人们就学习吹奏唢呐。开始时从事田头禾场及劳动休息间的吹奏,经过若干年的发展,逐渐进入家庭,从事红白喜事的演奏活动,一声声唢呐开始历经风霜,吹尽人间的、喜乐哀愁。

青山唢呐吹奏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音色清脆、柔和、刚柔相济,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乐曲结构,曲牌名称,旋律特征,表现风格,演奏技巧等,没有被外来音乐影响或同化,至今仍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原始风貌。其演奏法分“西工子”、“闷工子”。 “西工子”是湖南各地普遍采用的一种演奏法,而“闷工子”仅在青山桥一带流行。“闷工子”主要是通过变气法,变指法等演奏技巧使唢呐音色产生一种特殊效果,表现一种特殊情绪,既有悲的韵味,也有喜的情绪,和谐而浑然一体,让听众与演奏现场氛围共鸣。

请输入图片描述

青山唢呐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仍处于原始状态,没有专业的音乐人士来进行系统的研究整理。过去,艺人们的传艺采取的是口传心授,没有留下文字依据,一大批老艺人过世后,一些独特的演奏手法没有传承下来。同时,过去老艺人使用的是原始的工尺谱,新一代艺人学习使用简谱。在转谱的过程中使一些曲牌变调走样。由于演奏技巧失传,需要用特殊技艺演奏的曲牌也随之遗失,如长行类子曲牌过去有130多首,只流传下来10多首。

请输入图片描述

青山唢呐倾注了湖湘人的一片匠心,对于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刻不容缓的,韶山非遗博览园也一直在努力,如果你想一睹青山唢呐的风采,来韶山非遗园准没错,它是湖南省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所,这里不但可以近距离的感受湘潭花鼓戏、石鼓油纸伞、张新发槟榔、毛氏红烧肉、皮影戏、巫家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更有经典的藏品展览和非遗传承人的现场表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中国乐器简介: 吹管乐器。我国吹管乐器起源甚古,相传在四千年前夏禹时期,就有一种用芦苇编排而成的吹管乐器叫做『钥』...
    晓寒深处明月人倚楼阅读 4,641评论 3 5
  • 点一盏枯灯, 煮一杯清茶, 坐在窗前, 趁着黄昏, 为你写一封信。 夕阳洒在窗台, 铺下金色一片, 橘色微光, 落...
    落青芳阅读 1,666评论 0 3
  • 女儿还没出世的时候,我就跟老公商量过她以后的教育问题,并且初步达成一致。我们希望让它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而不要去在...
    鼹鼠的蘑菇伞阅读 37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