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近日,习近平主席复信青年汉学家,对他们在促进汉学研究和文明互鉴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表示赞赏,并就青年汉学家在未来进一步研究好中国学问、发挥文明沟通桥梁作用给予厚望,彰显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坚定决心,也为新形势新背景下做好文明交流互鉴工作指明了方向。
坚持守正创新,筑牢中华文化根基。汉学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是中外文明对话与融合的产物,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想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华文化,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扬,认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化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并对传统道德观念进行新解读,使其符合现代价值体系和当代社会需求;还应当坚持开拓进取,在发展中创新,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各种表演艺术展现文化内涵,如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助力古建筑、文物“活”起来;将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结合,创作新式曲目;把传统书法、非遗技法融入现代设计,推出特色文创产品等,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强化对外交流,构建文化传播新局。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已然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我们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对外话语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要着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积极搭建开放包容的文明对话平台,持续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全球治理智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旨在打破国外对中国的片面认知与偏见误解,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新征程上,我们要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努力讲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疫情防控的卓越成效、科技创新的辉煌成果等我国重大项目举措内容,让国际社会更深入、透彻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治理模式,看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提高对中国发展成效的国际认同,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同时,我们应加快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提炼蕴含于中国发展实践中的独特智慧与经验,在应对环境污染、公共卫生、金融危机等全球性问题上起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全球治理注入新的活力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