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不吼不叫做父母

———今日悦读———

【0314读书感悟】

《不吼不叫》罗娜·雷纳 Rona Renner,RN 著

1、对孩子发脾气往往是因为某些事情超出了我们所能承受的底线。

2、你意识到应该减少吼叫,意识到可以做点什么来扭转自己的这种下意识的反应,这已经是在改变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3、吼叫从来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只是通过威胁或恐吓阻止了某些行为,只是表达了你的愤怒。

4、经常性地朝孩子吼叫将会导致他们在状况百出的青春期遭遇更多挑战。

5、愤怒会投下长长的阴影,不仅有即时的杀伤力,而且会损伤孩子的情商和社会性。

6、你无法控制自己每天会遇到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但你却能够控制自己的回应,调整你对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解读方式。

7、不带对错评判的了解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动,重新养成新的习惯,只是减少吼叫的基本功课。

思考:

本书从日常生活场景入手,引入了很多例子,从旁观者的角度,给出了很多思考的点,读的过程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方面对吼叫有了更多更深入的理解。吼叫并不可怕,吼叫有时是一种诉求,一种求救,也许因为累,也许因为失控,也许因为恐惧,也许因为自责,但是永远记得,自己并不孤独,因为很多人跟自己有同样的感受。另一方面剖析了吼叫可能对孩子造成的深层次的伤害。吼叫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制止孩子的行为,只会让孩子感觉受压制,受束缚。长期被愤怒笼罩的孩子,情商会降低,与他人的交往会受限。

当了解吼叫的危害和自己吼叫的内在原因,书中也给出了减少吼叫到不吼不叫的简单易行的方法,对每个人而言当期望自己可以减少吼叫的时候,改变也就已经开始。

践行:

1、用心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听听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慢慢调整自己的反应,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行动。

2、先学会感受自己的感受,再来体会孩子的感受,学着用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沟通。

3、改变需要过程,先记录自己每次吼叫的事件,自己的反应,自己的回应,后续的情况,孩子的反应,自己的反应,直至最后思考有没有其他解决的办法。

4、循环记录吼叫的事件,给自己更多思考的过程,反复练习,反复思考,逐渐减少吼叫,直到可以控制吼叫,达到不吼不叫。

小提示:

1、吼叫的父母养育吼叫的孩子,吼叫会遗传。

2、吼叫完不仅需要反思自己的错误,真诚的给孩子道歉。更重要的是努力调整,开始改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