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在一期《奇葩说》上说: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需要仪式感?因为我们是人呀。仓廪实而知礼节,吃饱了没事干。”
听起来有些不正经的诙谐,却也不失为一种生活的趣味感。
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就如村上春树说:如果生活没有仪式感,人生只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而已。
如果说,平凡生活、维系感情、和陪伴孩子是一锅汤,那么,仪式感就是让这锅汤更加鲜美的那一勺盐,人生需要仪式感,就如鱼儿需要水源。
01
平凡生活,需要仪式感
所谓仪式感,只不过是把平凡的事,做出不一样的味道。
县城赶集的日子一周只一天,村寨里会有这样几个场景:
场景1:
某个周六的晚上,一对夫妻
女:“明天克赶该嘎?”(明天去赶集呗?) 男:“比得哪样事,克整哪样?”(没什么事,去干嘛?) 女:“克吃米线咯。”
男:……
场景2: 某个星期天的早晨,拉着牛或背着草的两个人在路上相遇 “格克赶该?”(要不要去赶集) “克嘞嘛,吃了早点克。”(要去的,吃了早餐就去)
“吃哪样早点?还不克该上吃杂花嘎?”(吃什么早餐,不去吃杂花么?——米线、卷粉搭配在一起称为杂花)
场景3: 某个星期天的下午,一对祖孙两
祖:“小囝囝,克该上格吃米线啦?”(小囝囝,去街上有没有吃米线?) 孙:“比有。”(没有)
祖:“克该上不吃米线就回来啦?那你们格该上整哪样来?”(去街上不吃米线就回来啦?那你们去干了什么呢?)
孙:……
生活的仪式感,很简单,就是在赶集这天骑着车,去七八公里外的县城吃一碗米线。
是家里的米线不好吃吗?并不是,而是街上的米线味道不一样,氛围不一样,感受不一样,进而所有的触感都不一样。
就好比,饺子什么时候都可以吃,但过年的饺子会更有幸福感;蛋糕什么时候都可以买,生日这天会特别甜。
《小王子》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中国人向来注重仪式感,在乡村人眼里,赶集的日子便是那个不同的日子,在早餐店吃一碗米线便是生活中独一份的满足和幸福,是最平凡最有味道的仪式感。
仪式感,不需要多么豪华的物质做基础,简单即美好,平凡即幸福。
朋友小小说,每周二是她的休息日,这一天只属于自己,她把想要做的事列了一张清单,每一个周二,她只做自己喜欢且想做的事。与风月无关,与梦想无关,只是在生活里定时定期给自己的一个party。
看一本喜欢但平时没有时间看的书; 刷一部心仪但平时没有精力追的剧; 画一副好看但画工不怎么样的画……
我们需要这样一种仪式感,给生活增色,给幸福加码,给自己添新。
每个人,都有活出另一种生活的期待。仪式感,是中间的纽带,是对生活最深的热爱。
02
维系感情,需要仪式感
所谓仪式感,就是把一种味道,做到天长地久。
看过一段视频,一对结婚多年的夫妻,丈夫觉得两人之间感情已经淡化于无形,即便是在结婚纪念日买礼物也如同完成一项任务,接过礼物的妻子也只淡淡的说声“谢谢”,接着,提出离婚。
他说:“我们现在已经不幸福了。”
妻子:“好,在正式离婚前,你能每天答应我做一件事吗?”
丈夫认为,既然已经定下了,答应也无妨。
接下来的30天里,妻子在丈夫出门时说:“要走了吗?可以抱抱我再走吗?”
在结伴外出时,妻子说:“可以牵着我吗?”
在熄灯睡觉时,妻子说:“对我说一声'我爱你',好吗?”
在清晨起床时,妻子说:“吻我一下,好吗?”
丈夫都照做了,日子慢慢流逝,这样的动作重复重复再重复,丈夫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敷衍和不情愿,渐渐有了暖暖的笑意。
很快临近妻子搬出去的日子。这一天,丈夫公司的同事说要跟女朋友求婚了,问他当初是怎么求婚的。
怎么求婚的?记忆回放,当初的他单膝下跪,捧着花对她说:“嫁给我,往后的每一天我都会抱着你、牵着你、亲吻你,每一天说一声'我爱你'。”
起身,冲出大门,看着拉着行李箱的她,静静看着,然后相拥相泣……
生活里的仪式感,不是每天想方设法做不同的事,而是把同一件事保持重复做,把这件事做成刻在骨子里,最重要、最不能割舍的事。就好比,没有洗脸刷牙就不能出门一般。
情感里,需要仪式感,能让爱保持温度,让生活保持幸福度。
情感里的仪式感,无需多大惊喜,每天一个拥抱便可泛起粉红色泡泡。
很多人说,结婚之后对方就变了。女人变得斤斤计较、懒惰、不温柔;男人变得敷衍、缺少爱意。其实,对方还是那个她(他),只是双方把当初两个人一起建立起来的仪式感,弄丢了。
看过一个故事:一对结婚六十多年的老夫妻,一直坚持着穿情侣装,衣柜里始终装着从恋爱到现在成双搭配的衣服。奶奶每天都会把要穿的衣服放在床上,等着爷爷来挑。
这是爷爷奶奶情感里的仪式感,是最美好的从一而终。
仪式感,不需要制造多大惊喜,能在悠长岁月里,把同样一件事做到始终如一,那就是最炙热的爱的誓言。
要让感情持续保鲜,就给两个人的世界加一些仪式感,坚持做下去。
03
陪伴孩子,需要仪式感
所谓仪式感,无非是把千种味道,做成千种形式。
孩子4岁时,对我说:“妈妈,圣诞老人会给每位小朋友送礼物吗?我想要一个会说话的大娃娃。”
圣诞节那天,我买了一个金发大眼的洋娃娃,包装好放在她的枕边。
孩子5岁时,用歪歪扭扭的字在便利贴上写:“我想要一对小熊(不会写“熊”字,就画了两个)”,贴在窗户上,说是向圣诞爷爷许的愿望。
圣诞节前夕,我买了一对小熊,包装好放在她的书桌上。
6岁时,她凑在我身边说:“今年的圣诞节我想要一个文具盒。圣诞爷爷会知道吗?“我便买了一个她喜欢的粉色文具盒悄悄放进书包。
今年7岁,儿童节的时候,她说想去游乐场。县城没有游乐场,又因疫情,很多游玩的地方都没有营业,我在网上找到市区一家已经营业游乐场,周末带着她去疯玩了一天。
仪式感,就是在孩子期待的日子,给一份心想事成。
有句话说,仪式感是对孩子最好的富养。
深以为然。每一个特殊的日子,孩子的心底都有一个悄悄的秘密,期待被看见,期待被发现,充满了纯真的乐趣。
仪式感是孩子体会生活的幸福酱,她的欢喜,她的满足,她的成长,都会在每一个仪式感的生活里,加值加量。
作家林宛央说:仪式感是让我们拥有爱的感知力,并用心去感知这个世界。
朋友凡姐跟7岁的女儿每天都会相互写小纸条,写发生的争执,写彼此的爱意,写心里的小秘密。这是她们生活里的仪式感,有浓浓的温暖,有深深的情感。
很喜欢她们之间的交流方式,走进彼此的心,更让孩子感知到了被尊重、被理解、被呵护、被倾听。孩子会在这样的仪式感里更懂得处世态度。
仪式感,就是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给孩子一份成长乐趣。
亲子之间的陪伴是,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仪式感如同吃火锅时的蘸料,拌一拌,舌尖更有味道。
仪式感,就像蒲公英,看着素雅清淡,却会随风高调起飞,撒满一片大地,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平凡生活需要仪式感,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情感维系需要仪式感,它是一种最平凡也最奢侈的感动; 陪伴守护需要仪式感,它是人一生成长的见证。
往后余生,一份仪式,一场烟火,一世深情,一簇繁花。
愿,一生成美成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