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事给我发来一个文件,说是一名六年级小姑娘写的三首诗,让我看看(我兼着宜阳文学平台的编辑),我同意了,初看诗文,心里感觉不太对,诗文里生机阴郁,主人公渴望在角落里放松自己,渴望友谊与关爱,幻想生活的美好。这不是一个花季少年应有的心态啊!
附诗文两首,请大家赏析:
幻
在海洋深处
有会唱歌的鱼,
在天空高处
有会说话的鸟。
在图书馆里
有看不见字的书,
在土地之上
有长着翅膀的人。
在那里
人们可以做到任何事情,
同动物说话,
与太阳聊天······
在那里有许多奇迹会发生,
狗会飞翔
猫会唱歌······
那里是人类最向往的地方,
她就住在每个人的心里,
她就是 幻,
每个人自己的世界。
角落
世上最不起眼的地方,
是每个人最喜欢待的地方。
在那里,
人们可以尽情发泄,
将那些不开心赶走。
在那里,
眼泪才是最有用的解药,
呐喊才是最放松的工作,
熟睡才是最想实现的愿望。
人人都向往那里,
却都从不提及那里!
人们把它埋藏在内心深处,
当做自己的秘密基地。
那个地方
叫角落······
是不是?尤其是这几句:“在那里,人们可以尽情发泄,将那些不开心赶走。在那里,眼泪才是最有用的解药,呐喊才是最放松的工作,熟睡才是最想实现的愿望”。从里面仿佛看到小姑娘的内心是多么无助、委屈甚至绝望!
毕竟是一名小学生,诗歌稍显幼稚,我带着鼓励之心给她编辑,根据诗歌内容插入相应唯美图片,又插入儿童音乐《梦幻世界》,30分钟后,编辑基本完成,我联系同事,索要小姑娘的简介和照片,同事告诉我,正在和小姑娘联系,她是一名留守儿童……!
我震惊了,所有疑问迎刃而解!原来如此!
我越发感到教育的压力,教育的责任,越发感到“心”教育的重要,知识的传授,行为的培养重要,心理的辅导于矫正更为需要。
编辑着小女孩的诗歌,心底感到十分沉重,这分明是一种呐喊,一种渴望,一份希冀,小女孩是一名留守儿童,她渴望亲情的呵护,渴望友情的真切,希冀生活的美好!希望大家都来关注未成年人,关心留守儿童,也希望小姑娘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
我立即和学校沟通,希望学校介入心理教育,希望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驱走内心的暗影,生活充满阳光,希望每一名教师、家长都能关注孩子的身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