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影评人张小北的一次微博吐槽,
我们终于知道这个暑期档最低调的装逼模式啦!
那就是能看到2D版的《谍影重重5》。
老实说,
我们能够理解国内发行商和院线为了提高票价、增加盈利所做的“努力”,
但是将本身2D版本的《谍影重重5》转制成3D这种“努力”,
完全是一件为了前期盈利而忽略长线口碑的做法。
就如同张小北在微博上所说的那样,
《谍影重重》系列的特点本来就是手持抖动摄影、快节奏跳切,
这种影像风格完全不适合用于宏大场面立体塑造的3D效果,
所以一旦前期的观影感受,
反馈到打算去电影院看本片的影迷耳中,
很多人都会望而却步。
如果抛开3D转制这个恼人的bug,
从这部被影迷期待了九年之久的《谍影重重5》来看(2012年的《谍影重重4》实在不能算作期待之作,导演、摄影师、主演都换了,就连故事主角也不是杰森·伯恩),
完全达到了影迷们的观影预期。
类型片,尤其是这种系列电影中的元素继承,
让这部电影作为制片厂流水线加风格化的商业大片,
能够满足大多数刁钻口味的观众。
其实对于某些影迷来说,
他们对于这部系列电影的第五部并不是非常买账,
主要在于电影和系列的第二、三部并没有大的区别,
这种观点也不能说完全错误,
只是商业动作片的“套路化”设定就是以此为标准的,
毕竟,
“复制”以往的成功总比“创新”另一个失败来的要受人欢迎的多吧!
说到本片的创新点其实很多,
可能是观众们对于电影的主线剧情过于在乎,
自然略过了很多相当具有创新意识的场面营造。
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其实要数开头那段希腊暴动,
很少会有动作片导演自找麻烦,
在场面调度方面本来就很吃力的追车动作片上,
还要复合进大面积的人群暴动,
这种手法算是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对于前作的一种“变本加厉”,
如果大家记得的话,
在之前的系列,就有在大广场的人群攒动里进行追逐、埋伏、狙击等动作。
但是那段希腊暴动的场面却有可能会成为影史上的经典,
首先在于真实性,
众所周知,由于近年来不断升级的欧债危机,
希腊首当其冲,
国内经济的崩溃,让这个国家自从2008年之后,时常会有街头暴动的场面出现,
在这个时政背景下,格林格拉斯将CIA特工和杰森·伯恩之间的追击安排在希腊,
毫无疑问,有相当程度的写实味道,
而这种风格的来源,自然可以联系到他早期作为新闻记者和纪录片导演的身份,
尤其是那部《血腥星期天》,
是直接促成格林格拉斯接手《谍影重重》系列的根源,
当他在2002年因为《血腥星期天》拿到一大批奖项之后,
纪实风格的影像拍摄手法基本和格林格拉斯这个名字挂钩了。
而另一个引人注意的应该是互联网安全这一块了,
这次CIA的行动计划名叫“铁手腕”,
主要就是通过科技界新兴企业来对用户进行信息的窃取和监控,
从而为CIA的情报活动铺好路,
这种事情在当下来说,太具有话题性了,
就拿美国apple公司的众多电子产品来说,我们就有被监控的可能,
这种热点情节的切入,算是类型片叙事中的一个策略,
毕竟,我们要看的是马特·达蒙、是抖动摄影、是快切剪辑,
如果保留这些的话,那么只能在每次的故事内容上下功夫,
同样作为本片编剧的格林格拉斯就是如此考虑。
不过所有熟悉的观影感受都得有个前提:你得去选择2D制式的《谍影重重5》,如果你的城市实在没有2D的,那只能冒着可能会呕吐的风险壮烈的走进电影院吧!
毕竟,就算会有下一部《谍影重重》,估计也得等个5年左右吧!
再考虑到马特·达蒙今年都已经是46岁的大叔了,
后面动作质量能不能保证,你们自己掂量掂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