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学习:得到专栏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052讲:团队默契 | 心相通的办法
见:团建的最高境界是走入别人的内心,形成默契,实现“心相通”。可以通过定期做 “背景分享”和了解员工的“心理契约”来实现。
团队中,形成默契的目的是可以准确判断局面,提前做好补位。默契是过去经验的体现,是通过了解一个人的背景和行为模式,判断出他当下的内心活动,进而预测出他后面的想法,以便于及时采取行动,保证团队利益。
老师举例了保健行业的龙头企业“无极限”公司的高管团队常用讲自己的故事这种“背景分享”的方法来进行团建。其目的是希望促进同事之间相互了解,理解各自思想深处那些最本源的东西和行动逻辑,甚至预测他的行为,同时,也便于了解各自的优缺点,更包容和取长补短。
管理学家卢梭在1990年提出了“心理契约”理论,当一个人在加入到一个组织的时候,他对于组织能够给予他的东西和需要付出什么,是有预期的。这个心理契约是否得到满足,决定了他对工作是否投入,是否会有离职行为。
课后思考:你对现在岗位的心理契约是什么,你的组织是否满足了你的心理契约。
感:讲自己的故事,让团队成员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用“背景分享”的方法来进行团建,建立互信机制。
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正常人的行为处世方式,都是一以贯之,可预测的,没有白走的路,要了解一个人,最好是看他的过往。
多听别人讲自己的故事,多交流,创造一起吃饭的机会,用背景分享方式和心理契约方式,促进团队之间建立默契和心相通,形成相互补位的意识确实很有必要。但感觉背景分享还是有点难,交心和心相通,还需要注意方式方法,需要自己带头也需要别人愿意分享。
自己上班近,每天都是在家吃饭,难有机会与同事们一起有更多的私交机会,对大家的了解更多是看工作表现,虽然也有意请团队的人吃过饭,但交流的话题并不充分,谈的都是社会现象,没有太多增进彼此的了解。现在社会上,好像爱谈论自己和爱关心别人私事的也很少了,还是以前人相互之间了解的比较深入,我们兄妹三个谈婚论嫁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我爸妈会多方打听和了解对方家的人品,如果这条不过关,基本是免谈的。
思:你对现在岗位的心理契约是什么,你的组织是否满足了你的心理契约。
记得刚毕业时,我们几个同学讨论过理想的工作环境是什么,有个女生,家里条件很好,她就希望去一个上班环境好的,当白领,对工资没有过多要求。我好像是希望工作有意义,至于薪酬,对得起自己的付出就可以了。
理想的工作是什么?无非是体面的工作环境,不错的工作薪酬,相对和谐的人际关系,能胜任的工作能力,每年有交付的工作成果。至于工作压力和忙碌,只要在承受范围之内,我也是乐在其中的,毕竟闲于我并不是一种享受。
很幸运,我对自己的工作感觉还是很满意的,毕竟学以致用了,看着财务相关专业每年大学收分越来越高,财务思维也算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好庆幸自己学了这个专业。而且,工作以来,在各个岗位干的都还算顺利,历经多个岗位,多个部门,从多经到主业,从基层单位到省公司,至今还能保持对工作的热情。
行:了解心理契约概念。每周刻意增加一两次去公司食堂吃饭的机会,多聊天。
延伸阅读,百度查询,心理契约综述:https://wk.baidu.com/view/fc01a4e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79?from=singlemessage
广义的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对交换关系中彼此责任义务的主观理解。狭义的心理契约是注重雇员一方对于组织责任与自身责任的认知。其本质特征是对建立在承诺基础上的相互义务的主观感知。
心理契约一般包括7个方面的雇主责任(提升、高额报酬、绩效奖励、培训、长期工作保障、职业发展、人事支持)和8个方面的雇员责任(加班工作、忠诚、自愿从事职责外的工作、离职前预先通知、接受内部工作调整、不帮助竞争对手、保守公司商业秘密、在公司至少工作两年)。
1990年,Rousseau 提出侠义概念,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以雇佣关系为背景,以许诺、信任和知觉为基础而形成的关于双方责任的一种理解或有关信念。这种信念指的是雇员对外显和内在的雇员贡献(努力、能力和忠诚等)与组织诱因(报酬、晋升和工作保障等)之间的交换关系的承诺、理解和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