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转型社会,西方是稳态社会。从计划向市场过渡。
转型始于清代晚期,转型趋势不仅仅是关于经济的,而是从传统的向着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转型。
概而言之就是一个字 乱 ,从晚清一直乱到今天,融入了中国历史治与乱循环的一个环节。毛主席讲 天下大乱 意味着 天下大治,现在反思这是说了辩证法的前一部分,后面的部分他老人家心里明白,不能说。
近几年网盘更喜欢不说韦伯政治社会学而是《黑天鹅》这本书。结果我发现了一位同好者,是我喜欢和到试图为她写传记散文的Graciela Chichilnisky,她也研究黑天鹅,2010发表了一篇论文(Chichilnisky,2010-March,“The Foundations of statistics with Black Swans”),试图为黑天鹅事件提供统计学基础。
黑天鹅是概率极小却产生致命冲击的事件。
跨学科教育是问题导向的,例如你们最初遇到或可能提出的问题,经济学家究竟研究什么样的问题?它们痛斥关注一个问题的哪些方面?它们的问题意识是怎样的?为什么它们被称为经济学家?我们说,任何一位社会科学家,如果深入探究下去,都要触及 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 。那么经济学家在探讨这一问题时与社会学家有何不同?和法律学家有何不同?与政治人类学家有何不同?
决定因素是我们经济学家的问题意识与其他学科的专家不同,你们修经济学课程最重要的是学习如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在现象集合里出现了事件A和事件B,将场景放置于医院里我们假设一下,事件A是发烧,事件B是拉肚子。仅根据统计相关性我们无法判断是发烧导致拉肚子,还是拉肚子导致发烧。因为你知道决定A和B的另外一些因素,计为甲乙丙,甲乙共同决定了事件A,乙丙共同决定了事件B。
社会学家的工作是从事件A和B统计相关性质,判断甲乙丙三个因素哪一个更重要,哪一个是最不重要的。
社会学家要解释现象,有些像自认现象很不像人文现象,但是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不能如自然科学家解释自然现象那样构建一些单因单果的链条,社会现象是韦伯说的多因多果的现象。
行为经济学没有教科书,这是一项基本的事实,行为经济学是一门正在迅速法则而毫无定型可能的学科,故很难在学术共同体内就一些基本概念和核心议题达成共识。这样的情况下一位谨慎的学者当然就很不愿意撰写一部注定是短命的教科书。
19世纪下半叶大学里渐趋严格的学术分工使学科之间的资源竞争也日趋激烈,并因此形成了包括论文发表数量在内的各种意在客观测度科研和教学业绩的指标体系及与此相应的官僚化(意在排除私人判断)的评价过长,为了获得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的寄回,论文作者必须极大地限制住自己的论域,力求最狭义的术语,从而避免痛斥并不熟悉相关专业的匿名审稿人的负面评论。
所以行为经济学对我这样的旁观者而言有强烈的支离感,它的知识是碎片化的,完全不能像新古典经济学有一套令人满意的逻辑框架来容纳它所研究的现象。
目前我们列出经济学参考书辅助读本
《行为经济学新进展》 Colin Camerer和Mattew Rabin主编
《行为博弈论》(Behavioral Game Theory) Colin Camerer
Camerer是1980年代芝加哥大学培养的博士,专业方向是行为决策理论,1990年代中期在加州理工任教至今。
Rabin是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客座教授,2001年因经济学研究获得克拉克奖,每两年颁发一次,而且只是40岁以下的经济学家有资格获得,所以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克拉克奖比诺贝尔经济学奖更难获得。
另一本参考书《当代行为经济学手册》(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Behavioral Economics:Foundations and Developments,Morris Altman ed,M.E.Sharpe,2006),尚无中文译本可用,收录了六十几篇文字,可是这些文字在这样一个迅速发展和演变的领域里,不可能称为经典,所以很快进显得过时,不能作为我们课程的主要阅读文献。
我们将介绍的是最新发表的论文,在北大校园里你们可以免费下载Elsevier服务器提供的近两千种英文期刊
还有提供过刊的服务器JSTOR可以检索以往远至维多利亚时代发表过的经典文献。每天大量阅读这些文献,坚持这样的工作坚持十年我有些厌烦了。我的海量阅读近几年给我这样一种感觉就是西方文献发表大概有一个大约三年的周期。
行为经济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 行为 的经济学研究。什么是行为?物理世界有行为吗,行为是化学的事情吗?
现在我们可以将行现象加以分类。我们把行为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我们理解这门课力争兼具两种视角,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一个完整的行为经济学理解框架。
经济学家优先研究个体行为,然后才会考虑集结一群个体的行为去试图解释群体行为。这样的问题意识使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清楚地区分开来。
以上的阐述我概括为:
第一行:个体 群体 ,
第二行:价值 判断 和它们导致的选择,
第三行:心理和约束
价值和判断导致选择,心理和约束,前者意味影响价值和判断的心理因素,后者意味对于选择行为的约束条件。
在心理因素和约束条件这一层次,我们可以界定或理解经济学的成本概念。
行为是主体,只要他有生命,他的行为便预设了一套价值和价值判断的评价体系。在这一套体系的指引下,便有了选择的行为。
那么什么是选择
我们为什么是买矿泉水而不是透矿泉水呢?
我们将可选方案和选择结果看作两个集合,之间存在映射。称为选择映射也可以理解为手段。我们有一个选择算子在手段集合里有一个子集,在这一子集上目标可以更好的实现。
注意:这样的映射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必须是最优的,而且是全局最优并不是局部最优。
价值从何而来呢
新古典经济学中,为选择行为提供了优化准则的价值,是行为主体长期演化的结果。
例:我们为什么口味偏好甜味而不是苦味?
我们的基因从猴子阶段就开始演化了数百万年,形成了今天的口味偏好。
论文("Evolutionary Efficiency and Happiness")解释了人类演化过程如何使我们的偏好达到均衡从而稳定的表现出今天可以观测到的一些重要性质(生物学家称之为形状)
哈耶克论证我们的偏好源于三重历史:
1.种群演化的历史
2.社会与文化的历史
3.个人史
什么是判断
判断就是两难情境内的选择
判断意味着创造,因为如果没有创造,选择通常不会是两难的
知道如何选择时你的选择通常不是创新行为。他只是遵循以前发生过的案例而已,当你不知道怎样选择时,你有了创造的机会。
判断——两难——选择——创造
判断意味着创造,因为没有创造,选择通常不会是两难的。当你知道如何选择的时候,你的选择通常不具有创新行为。它只是遵循之前的案例而已。
经济学,必须有实际的数据,统计关系和统计关系推测构建因果链条的可能性。
文学的特征是,刻画了不可重复的人类经验,而无法接受科学方法的检验。
包含在选择和判断中的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企业家的职能是判断而不是管理。在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情景下做出选择和判断。
方法论第一重要
其次是判断
第三是约束
那么什么是约束呢?
经济学千招万试最后转化为一招一式,约束和最优选择。合起来就是约束下的最优选择。
当道德感和幸福感到达边际相等的时候就达成了自我约束。
如果你是经济学的本科生,你理解了成本的意思,就可以毕业了
如果你是经济学的硕士生,你理解租的意思,你就可以毕业了。
成本
由于经济学属于西学,所以在汉语体系中几乎无法完全翻译出原有的意思。
成本 cost is the highest alternative value
大致意思是可选择集合被放弃可能成为最高价值的方案。
追求最大幸福,是经济学一切假设的函数目标。这里的最大幸福是行为主体想象中的最大幸福(未必是真实的)。英文是perceived maximization。例如 你可以在梦境里最大化你的幸福感,但醒后就幻灭了。在三项要素的界定的基础上,我们定义了经济学成本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道德成本?道德你要么有信仰要么没有信仰。两种状态之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深渊。你要获得信仰吗?你必须有纵身一跃的勇气,这里不存在边际。因此渐变是不可能的。
价值
价值就是important felt (被感受到的重要性)
我们来思考什么是重要性? 我引用
怀特海三段论——在任何理解之前要先有表达,在任何表达之前要先有关于重要性的感受。
我们关于重要性的感受总是面向实事的,用他的话来讲,重要性是一种真实感——真(不假)正(不邪)。
继续引用哈耶克 三重演化的理解。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我们和动物的脑内神经元网络形成了一些专门为外界刺激信号分类的“格子”,反复遇到对我们生存具有重要性的刺激信号。就有货相应类型的格子的形成。在这一基础上还可以形成格子之间的关系。进而有更复杂的关系。
一层一层从比较低级的脑区涌现到比较高级的脑区,最终映射到“自我意识"脑区,被我们意识到。这就是外部世界的各种重要性在我们脑内的表达过程
在哈耶克年轻的时候,大约是我们高中生的奶奶去,就猜测脑内有这样的表达过程,只不过他后来始终没有时间返回到这一重要的工作上。以至于他晚年给友人的信件中感慨,说他毕生唯一重要的著作就是这本《感觉的秩序》。(无中文译本)
另一个关键词是判断,之前说过 判断必须是两难的选择,我们之所以有判断的冲突是因为要追求价值,
从价值到判断的箭头,在这里我们引入第三个因素——认知 , 认知依赖于能力
在这里我们必须引进一个重要的模型——海纳模型
凡是重要内容都需要反复讲解,甚至出现两次。
海纳模型的核心结论是令人惊讶的——越是具备完全理性的主体,他的最优选择行为就越是不可预期的。
设想有人对股票市场走势的洞察如上帝那样,全知全能,那么他的最优选择在我们这些智能较低的人观察中,必是如噪音那样完全随机行为,
反之自爱高智能的生物眼里,蚂蚁这种低智能的动物的行为,对于它们而言变幻莫测的环境里只好是循规蹈矩的。于是在我们人类高智能者眼里观察,这些动物的行为具有很高的可预期性。
海纳模型的结论符合我们的直觉,经济学家很看重理论命题是否与直接或常识保持一致。
我们对于那些零人呢惊讶而标新立异的命题保持极高的警惕性,因为它们反直觉和反常识。于是有可能是新知识,但是更有可能是错误(理论推演错误或结构模型错误)。
海纳模型虽然方法标新立异,但他的结论符合直觉。海纳的文章标题很宏大,海纳开始用他的模型解释许多现象从而引发了广泛的反感。
学术界很忌讳 claim too much(宣布的太多)
认知依赖于能力
判断有两大要素 其一是价值,另一是认知。你的认知能力让你能知道多少信息,并且你能处理多少信息,这样一个认知能力的问题,它导致了海纳模型及其结论。
在这里我们一定要探讨什么是理性,如果如经济学家通常假设的那样,行为主体具备完全理性,当然就不会有海纳理论及其模型,可是这样完备的理性,接近或具有上帝那样全知全能的人类行为,现实里根本没有!
我们认为具备完备理性很好用,容易有数学表达容易检验。
那么是谁最早建立了有限理性假设的模型呢,是西蒙教授,它借助于计算机寻优算法的观点来描述君侧行为。(Herbett Simon,1955)
从能力到认知虽然只是一个关系箭头,却包含了劳动经济学家的努力,我们很难测定认知能力,它究竟多大程度由先天遗传决定多大程度由后天的教养决定。
从认知到选择,我们应该介绍一些关于决策者依据信息的见解,
亚当.斯密 最早发表了这方面的见解,就是所谓充分知情且公正无偏的旁观者。这一假设在他的《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里占据核心的位置。
也就是叔婆正确的决策,要求决策者掌握足够的信息。
信息可以借助 香农(Claude Shannon,1948)信息论的定义,你知道信息含量最大(包含了最高程度的不确定性)的知识表达或陈述,其实就是无知。
哈耶克有一个信息定义,生物在长期经验中感受到外界刺激信号并形成一套专用于分类的神经元网络系统。
例如一只猴子看到一棵树,它的神经元网络分类,例如一只猴子看到一棵香蕉树,它的神经元网络分类系统从后脑(枕叶)映射到更高级的层次,表达为可吃这样的信号,再进一步涌现到更高级的脑区,表达为例如美食这样的信号。另一方面,猴子还必须从脑袋上部顶叶在内的其他脑区域收到例如”可能被获取“的与其行为后果的信号。基于这样充分的信息,他就有了冲动爬到那棵树上去取香蕉。
它可以从母亲那里知道树上的香蕉是否可吃
它可以字节体验树上的香蕉是否可吃
也可以习得我知识,形成神经元网络得分类系统。
知识和分类系统可以储存在个脑内,也可以储存在群体里面,而群体常常社会网络得方式存在。
一个社会的创造性,一方面取决于社会里每一个个体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社会结构。
信息得来源有个体也有群体的,关于社会的创造性,一方面却决于这个社会里每一个个体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结构。社会结构可以拓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社会是一个网络,网络有自己的中心,有科层,还有一些以后你们会熟悉的网络社会科学家使用的网络拓扑结构的术语。
社会网络的方法,好处是将个体行为嵌入群体之内,这违反了经济学家通常采取的方法。这是最重要的方法论视角。一个群体不是完全没有结构就可存储信息和知识的,不同的社会结构,费孝通早已论证果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中国两千多年来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它不能积累下西方社会积累的那些知识。记住费老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你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你就有什么样的知识。
诸如买房子这样的决策,对你们来说有些大,不合适。我常被亲戚问道买房子的问题,因为他们说我是经济学家于是请我回答。他们说究竟是买房好还是卖房好,今年快要结束了所以这是一个关于明年房价走势的问题。如果明年房价跌我现在就要卖出,如果明年房价涨,我现在就要买。现在出现了不确定性。刚才我们提出了海纳模型,如果外部环境极端变动不定,那么你买房和买房的决策就应该“墨守成规”。当然这些陈规都是被以往经验证明或多或少都是有利于生存的。
根据我们的演化学说就会发生一个问题,特别有害于生存的陈规,怎么可能长期存在,那些遵守它的生物不是早应当消亡吗,所以凡今天我们所观察的陈规,通常或多或少有利于生存的,只不过哈耶克指出,有许多陈规是我们有限的理性无法赋予理性解释的。
我年轻的时候就知道一位投资天才,他是华尔街公认的天才,中文译名是林奇(Peter Lynch)。他是是神童,他就业于富达投资基金,这源于他当年为富达总裁做高尔夫球童时表现出异常的投资直觉。1977在林奇接管陷入危机的麦哲伦基金时,这家基金的资产只有1800万美元资产。1990年林奇离开这家基金的时候惊人地增长到140亿美金。他怎么管理这家基金呢?在十年内,他检查每天走访三家企业,只要见到办公室种着树,他转身就离开。因为在办公室种树,是奢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