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给我的两点教育启示
我是熬着夜把《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看完的,人都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可是我以为这部电影还是名副其实的,它带给我们的是慢慢的正能量,就像《三傻大闹宝莱坞》给我们带来教育体制的反思一样,《摔跤吧,爸爸》剧中也有供教育人琢磨的教育启示。
首先,孩子的兴趣是逼迫出来的。人都有惰性,而惰性是扼杀人某些天赋的罪魁祸首。马哈维亚是在生子无望,后继无人,对自己世界冠军梦想陷入绝望的时候,偶然发现自己两个姑娘力气过人,巾帼不让须须眉。但是饶是如此,两个孩子并不是对摔跤就一以贯之地喜欢和坚持的,她们对剪头发,换长裙,禁美食,每天大幅度体育训练,都有强烈的抵触。她们背后诅咒狠心的爸爸,合伙调整闹铃欺骗爸爸,偷着去参加别人的婚礼,肆意地载歌载舞。“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可以说她们的摔跤进步之路是以她们失去幸福快乐,无拘无束的童年为代价的。她们能问鼎世界冠军宝座当然跟她们的天赋有关,可是没有这样一个严苛得有点不近常情的爸爸,想来也很难实现。
真正的天才不过是比常人更艰苦,更努力罢了。可是未成年人往往缺乏自律,这个时候严师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马哈维亚不仅超乎寻常地严厉,而且还有很高的专业水准(国家级摔跤冠军),有这样的爸爸做后盾,既能做到严格的督促,又能做到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诞生两个冠军就不足为怪了。
再次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当家长和老师二者的教育方式相左时,何去何从?该电影是通过对比的手法予以揭示的。马哈维亚本人就是国家级摔跤冠军,又做过摔跤教练多年,有着极为丰富而实战经验和教学经验。况且他和自己的两个女儿朝夕相处,自己女儿的身体条件,意志毅力,训练习惯了如指掌。可是等到大女儿后来进入国家体育学院,教练却让大女儿改弦更张,另起炉灶,让她把自己爸爸以前交给自己的方法完全忘掉。这就使得大女儿不适应,原先作为国家的摔跤好手,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披靡,可是一旦站到国际的赛场上,却是连连失利。我想这可能与她在实战的时候,原有的固习和新教练交给的新习惯在不断斗争,让她在瞬息万变的赛场上无所适从,不免分神有关。电影最后大女儿是站到冠军的领奖台上的,可是那是多么惊险的逆袭呀?如果爸爸不是毅然决然地赶到她身边,如果不是爸爸通过笔记本遥控她的训练,那么她很有可能就折戟沉沙了。
我们教育也有这样的现象,尤其是在跨越不同的学段的时候。有的高学段老师就跟剧中的教练一样,把学生以前老师的教法全盘否定“你们以前的老师教的都是错的,往后都按我的来”。这未免有点武断,极容易让学生左右为难,产生学习上的不适应,从而导致成绩下滑。
哪里有什么天才,人家只是比我们受更多的苦楚,经历更多的挫折,流更多的汗,甚至流更多的血而已。人是要有梦想的,哪怕老天让你芳心似灰,也不要彻底放弃,马哈维亚把两个女儿都培养成摔跤冠军,我们还有什么怨天尤人的呢?
《摔跤吧,爸爸》让我看了有重新奋起的冲动。我觉得它是一部成功的教育电影。
2017/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