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写作业时,又碰到一个关于熟悉度偏差的例子。
我选的题目是关于收集写作素材。素材涉及方方面面,眼耳口鼻所到之处,皆可以成为写作的题材,这需要有敏锐性,有一颗敏感的心,善于发现、善于记录、善于思索。那与熟悉度偏差又有联系呢?
熟悉度偏差,是指人们本性喜欢熟悉的事物,对陌生的、不喜欢的比较排斥。在生活中如此,延伸到写作中也是这样。写自己熟悉的、喜欢的很容易,但对陌生的领域、观点、人和事等等,轻易不会下笔,对不喜欢的也是如此。因为脑子里、笔记中就没有它们的痕迹,根本就没有素材可用。
作为一个写作者,只在舒适区流连忘返,自己所写作内容是不全面的,甚至有些是片面的、不客观的。只有走出去,才会发现世界如此的不同,以前的思想受限太多,以至于有时会狭隘和偏激。
中国历来讲求“和而不同”。比如,我们看待事物的观点,很多时候讲求非黑即白,必须判断出个对错,争论出个结果,有必要么?每个人所处角度不同、所学所见所知不同、利益诉求不同,观点自然就就有差异,甚至截然相反,不能以对错论之,只能求同存异。
因此,我们在写作中,就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运用绿灯思维,先接纳再思考。
比如读书,喜欢的领域要读,陌生领域也要涉猎,网文里也有很多好作品,让人脑洞大开,提升想象力。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不断开阔眼界,看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会不断增强。
比如浏览网页,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等等各方面文章都要阅读,否则会在大数据推送的小圈子里走不出来。
比如交往,既与知心好友多走动,又要接触陌生的和自己不喜欢的人,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特点,都能成为写作题材,自己的笔下不可能全是好人。看看鲁迅等名人的作品,你会发现他们的眼睛是如此的犀利,各种人物描述都栩栩如生。
比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优缺点都要看在眼里,错的及时纠正,对的跟进鼓励,孩子身上有无穷素材可用。
比如饮食,色香味皆可入文。合口味的要吃,不喜欢的也可以尝尝,难吃的如果能说出几条理由,是不是也能给人以借鉴呢……
心态放开了,心态平和了,会冷静看待一切,而不会让情绪左右自己。走在路上、坐在公交里、到单位工作、与同事聊天,是不是处处有收获、有惊喜?!
生活处处皆学问,世界处处有素材,就看自己有没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倾听的耳朵、勤于记录的双手和不断思考的大脑。入脑才能入心,何愁没有素材、写不出好文章?!
犹豫什么呢?动起来吧,就从今天、从身边的一切开始记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