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9月,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铁心桥中学快班。那时的铁心桥中学虽然条件简陋,却因曾迁入南京市第七中学而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我的班主任是周老师,后来换成了刘老师,他们都是我求学路上的引路人。
记得开学前,父母特意让在上海培训的堂叔给我买了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这套书成了我的宝贝,每天我都如饥似渴地自学,常常学到深夜,直到靠在床上睡着了才放下书本。清晨,我一边放鹅一边读书,即便在八字岗遇见狼,也未曾丢下过手中的书。那段日子,书本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
我家离学校大约2.4公里,每天来回四趟,全靠两条腿走路。家境贫寒,买不起自行车,但我并不觉得苦。每一趟路上,我都会边走路边做题,仿佛那些题目是我脚下的路标,指引着我一步步走向未来。
初二那年,家里住进了20多个民工,他们是为了开挖秦淮新河而来的。晚上,家里挤得无处下脚,我只能蜷缩在角落里继续学习。民工们挥汗如雨的身影和他们改造自然的决心,深深感染了我,让我更加坚定了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信念。
班级里有近五分之一的同学是居民户口,家境相对富裕,上学有自行车骑,吃穿不愁。而我,家境贫寒,不善言辞,甚至有些自卑。但幸运的是,我遇到了许多好老师和好同学。周老师和刘老师不仅在学习上给予我悉心指导,还在生活上关心我、鼓励我。同学们也对我十分友善,大家彼此关心、支持,让我逐渐消除了成长中的烦恼。在老师的帮助下,我担任了班级中队长,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列,每年都能获得奖学金。初三毕业前,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那年我16岁。
1981年6月,我参加了中考。考试那几天,下着大雨。一大早,我便用饭盒装上母亲为我准备的鸡蛋油炒饭和两根油条,冒雨赶往考场。中考在雨花台中学举行,教室外雷声雨声交织,室内笔声、呼吸声相伴。记得那年的中考作文题是《变》,我写了党的三中全会后家乡的变化,母亲和乡亲们精神面貌的变化,以及我学习上的变化。写完后,我感觉很好。中午,我走到考点附近的雨花台,边吃着母亲准备的炒饭,边仰望着烈士雕像,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考好中考,跳出农门,争当一名教师。
中考的第二天,在雨花台北门旁饭店上班的叔叔给我送来了肉包和馄饨。吃着热腾腾的午餐,我感到无比温暖。一个半月后,堂叔带着南京晓庄师范的录取通知书,找到正在后山菜地种菜的父母报喜。我终于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师范学校!晚上,看着录取通知书,全家人都高兴得合不拢嘴,我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初中三年的苦读,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更让我懂得了坚持和奋斗的意义。那段时光,虽然艰苦,却是我少年时光中最闪亮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