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读东坡。乘着“书香校园”活动之风,这几天把《苏东坡传》读完了。不说东坡的诗、词、画与文采,也不谈东坡命运多舛的人生和为官之路,想分享的是“东坡肉”。
苏轼,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苏老先生诗文纵横恣肆,题材广阔,清新豪健,独具风格。少年时在各种晚会上时常能吟唱几句的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到中年,最喜《江城子 密州出猎》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而今独爱先生《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当然,说到东坡先生,不能不说那红得透亮,色如玛瑙,软而不烂,肥而不腻的东坡肉。
东坡肉因苏老先生得名,系江南名菜之一。相传公元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年黄河水灾,苏轼与当地百姓同甘共苦,一同奋战在抗洪第一线,历经两个月昼夜,终于堵住决堤,保住了徐州城。百姓为感谢苏知州,杀猪宰羊送苏府。苏轼亲自指点家人做红烧肉回赠百姓。肉酥味美,肥而不腻,百姓食后味觉顿开,无不夸赞苏先生厨艺之高。纷纷索求制作秘方,此后在徐州当地成为一道上事名菜。
先生仕途坎坷,可谓终身郁闷。公元1080年,先生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一职。团练副使是一闲散不管事的职位。先生到了黄州入住地叫东坡处,要自己割草盖房,开荒种地,日子过得十分拮据。劳作之余寄情于诗文与美食,自号“东坡居士“。
在这期间,东坡开始研究美食。当时黄州的猪肉非常便宜,而且有钱人家都不爱吃。《食猪肉诗》有记: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辰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个时期,得以让东坡肉的制作工艺更加完美,无论从色香味上都有了改进。东坡妾侍王朝云天天买回黄州廉价猪肉,按先生的制作流程加工:肉切方块,加水少量,配以佐料,微火慢炖。出品香糯滑软,肥而不腻,这就是后来的“东坡肉”。苏轼一日三餐不离自己用秘方做的红烧肉。本是情绪低落、心情郁闷的苏老先生变得精神焕发,每日陪同王朝云劳作、写诗填词,日子过得舒坦快意。
1089年,东坡先生奉旨到杭州任知州,这是苏轼第二次到杭州就职。时逢饥荒与瘟疫,苏东坡拿出自己的奉禄救济百姓,拯救灾民。由于西湖长年没有治理,淤泥存积,湖床搁浅,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与水运。苏轼遂率百姓治理西湖,挖淤泥,疏河床。西湖治理成效显著,水路畅通,商业繁荣。苏轼又率众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江南一片青山绿水,百姓安居乐业。苏轼情系百姓,百姓为报官恩。过年过节,百姓携酒提肉至苏府感谢。苏东坡一一收下,吩咐家人制作“东坡肉”以飨众乡。食者皆叹此肉之美味,纷纷相传于民间。
就这样,苏轼的黄州烧肉经过多年的技艺改良成名于江南。因制作方式由东坡先生发明,后人称之“东坡肉”,一直流传至今。今天,东坡肉成了江南名菜之一。
东坡肉经年不衰,传承至今。有其制作方式的特别,也绝对是因为有苏东坡。人们吃的是肉,聊的是东坡为官为人,谈的是其人其文其妻妾。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吧!
说着东坡肉,想起特色学校建设。近来,特色学校建设是教育系统内谈论的一个话题。学校的特色建设如何定位,如何落实,甚至想办法如何被上级认定为特色学校,成了许多学校的奋斗目标。这是值得点赞的。一次聚会,朋友带了位“专家”。专家自我介绍:早年在广州教书,一边教书一边做生意,后来良心发现那是对教育的不敬。干脆辞职投入商海,成立设计公司专做学校生意,包括学校整体形象设计、校本课程开发,特色项目建设等等。凡他过手的学校,十所有九间一定能评上特色学校。前后一年时间搞定。他吹嘘知道专家组喜欢什么,了解评定标准,甚至有朋友就是专家组成员。
“专家”说完,举起了酒杯,请大家尝个面喝一杯!拉不下面子,一饮而尽。感觉喝下的这杯酒格外辛辣呛人。
一直认为学校特色的建设应当如东坡肉一样,经过月岁的洗礼,不断改良,能永远保存下来,有益于学生成长,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形成一定的与众不同得以传承,才配得上特色。
这样的为了特色的速成特色学校不评也罢!但东坡肉还是要照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