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贵老师2017/1/6张权2019/5/16
青手期的学生由于“独特自我”、“假想观众”的心理驱使,会特别注重形式,是最典型的“形式主义”者,如要“面子工程”、“摆阔绰架势”、“装老大的模样”。要名牌、追时尚,不是为了自己舒服的,而是为了装酷;学吸烟、強喝酒,不是为了自己需要的,而是为了充强;招学妹,开客房,不是为了自己恋爱的,而是为了拉风。
青春期男女,更多的是做样子给别人看,有以为自己是主角,是一号,于是千方百计地刷存在感、吸人眼球、辣人眼睛、死要面子活受罪,更有甚者,反其道而行之,丢了学习的天职,而去作贱自己只为出人头地。
家长不要被这个时期的孩子牵着鼻走,不去关注孩子的这些“形式”,而去看重孩于的行为结果。孩于演了半天形式没有观众了,就只好去放下伪装去重拾正事(学习)。
形式不是结果,形式这样,结果不一定是这样。
张权
透过现象看本质。
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有“独特自我”,“假想观众”这种心理是因为:
1.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心理急速的,成长速度太快,孩子不能适应,所以会失控,有“独特自我”、“假想观众”的反应都是正常。
2.“独特自我”
我是中心,别人都看着我,我所做的每一个动作,别人都会细致的观察。
3.“假想观众”
在心理学上这叫做透明度。我的想法别人都能知道的清清楚楚,所以他们都在看着我。我所做的每一个小失败,小失误,别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己就受不了。
青春期的孩子,有了这些形式,这些表演,家长越关注他,孩子越努力;家长越和孩子斗,孩子反而高兴,愿意和家长斗争,因为他要“打死父亲”。
孩子在青春期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反抗权威。在这一时刻谁是权威,他就要打倒谁,就是要反抗谁,能够和权威斗争而兴奋,以打倒权威为目标,这就被称为“打死父亲”。
作为家长要与孩子斗智不斗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要表面上稳如泰山,让孩子感觉到根本不在乎这些。孩子表演了半天,认为这些形式家长是不在乎的、不在意的也就放弃了,安安稳稳的去学习了。
这些是形式不是结果,那么到底什么是形式?什么是结果?
家长注意了,关心了,急迫了,被孩子撩动了情绪,孩子就高兴了,就以为自己有能力和家长斗了,反而继续的关注这些,往这方面努力,这就成了结果。而家长不在意,不在乎,过段时间就过去了,孩子就放弃了,这就是形式。判断的标准在于孩子关注时间的长短。
虚张声势。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