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者说
“我有自杀倾向,但如果你从表面上看我的生活,你不会看到一个自杀倾向的孩子。你会看到一个篮球队队长、戏剧班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学生、经常出现在荣誉榜上、经常出现在任何派对上的人。所以你会说我不是抑郁,你会说我不会自杀,那你就错了。那天晚上坐在床上,旁边是一瓶药,我手上拿着纸笔,我想着要终结自己的生命,我差一点点就做了。”
——Kevin Breel(抑郁患者)
他的分享让我想起几年前一个校友的自杀,她很优秀,来自中产家庭,担任学生会、社团、班级干部,是很多人羡慕嫉妒的对象。这样优秀的一个女生,在凌晨三四点左右,同学都熟睡的时候选择了跳楼自杀。
类似的自杀还有很多,他们看起来的样子和真实的样子不一样,外人看来,他们一切都好,令人羡慕;他们却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生活没有意义、活着很痛苦。不是他们作,而是患了抑郁症。
还有很多抑郁症患者正在考虑自杀,甚至制定了详细的自杀计划,他们还没执行的原因不是怕死,而是怕身边的人伤心。
抑郁离我们有多近?昆士兰大学的临床心理在线课程上,76%的人表示自己曾有过抑郁经历,10%的人表示没有经历过抑郁,14%的人不确定。
抑郁诊断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患了抑郁呢?接下来给大家简单普及下抑郁的诊断标准。根据DSM-5,抑郁障碍包括好几种,较引人关注的是重性抑郁和持续性抑郁(恶劣心境)。
重性抑郁的诊断标准:
在同样两周内,出现5个或以上下列症状,表现出与先前功能相比不同的变化,其中至少1项是心境抑郁或丧失兴趣/愉悦感。
1.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心境抑郁,自己主观报告(感到悲伤、空虚、无望)或他人观察(流泪)。(儿童青少年表现为情绪易激惹,情绪暴躁。)
2.几乎每天或每天大部分时间,对几乎所有活动失去兴趣或兴趣明显减少。
3.未刻意控制饮食的情况下,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一个月的体重变化超过5%),几乎每天食欲都减退或增加(儿童表现为未达到应增体重)。
4.几乎每天都失眠或睡眠过多(躺在床上,不想起床)。
5.几乎每天都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他人观察和自己主观体验),通俗讲是坐立不安、反应迟钝。
6.几乎每天都疲劳或精力不足。(因为总感觉累,所以睡的多,不想起床,见第4条)。
7.几乎每天都感觉自己毫无价值,或过分、不适当的感到内疚(甚至达到妄想的程度,如自己应对贫困地区的人负责)。
8.几乎每天都存在思考或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减退,犹豫不决(自己主观报告或他人观察)。
9.反复出现死亡的想法(不仅仅是恐惧死亡),反复出现没有特定计划的自杀观念,或有某种自杀企图,或有某种实施自杀的特定计划。
这些症状引起了痛苦、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且这些症状不是由于躯体疾病或物质使用导致的。
在美国,重性抑郁12个月的患病率约7%,在不同年龄群之间有显著差异,18-29岁的患病率是60岁及以上患病率的3倍;青少年早期发病的群体中,女性比男性患病率高1.5-3倍。
持续性抑郁障碍(恶劣心境)
至少在2年内的多数日子里,一天中的多数时间中出现抑郁心境,既可以是主观的体验,也可以是他人的观察。(儿童和青少年的心境可以表现为易激惹,且持续至少1年)
抑郁状态时,至少有以下2项症状存在:
1.食欲不振或过度进食。
2.失眠或睡眠过多。
3.缺乏精力或疲劳。
4.自尊心低。
5.注意力不集中或犹豫不决。
6.感到无望。
美国持续性抑郁障碍的12个月患病率约为0.5%,慢性重性抑郁障碍约为1.5%。
为何会抑郁?
素质-应激模型认为,基因和环境在抑郁发作中起着关键作用。基因可以解释40%,其余的归因于环境。
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中有重度抑郁患者的个体患抑郁症的概率比一般人增加2-4倍。
童年期遭受过创伤、虐待、被忽视等悲惨经历的人,更容易得抑郁症。压力事件是激发抑郁的外部元凶,几乎没有抑郁是在未经历压力事件下发生的。当然,并不是每个经历压力事件的人都会抑郁。
简单来说,具有潜在易感性的人群(基因、生理、心理),被生活中遭受的压力事件触发,导致了抑郁发生。即使有易感性,如果生活一直一帆风顺,不受刺激,抑郁也不会发生。
认知行为模型从认知行为角度解释了抑郁为何发生。此模型认为人之所以得抑郁症是因为经历的失败太多了,产生了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没用,所以就啥也不想做。
认知上,对自己、世界、将来持负性想法。具有悲观的解释风格,把坏事情的发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一般性的因素,好事归因于外部、随机因素。比如,考试考砸了,认为自己笨、不努力学习,啥也做不好。考好了,认为试卷简单。
治疗
抑郁症的治疗最普遍的是药物治疗,不得已才选电休克疗法。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和人际关系疗法(IPT)也被证实有较好的疗效。
认知行为疗法从行为和认知两方面对患者进行干预,行为方面,让患者从事自己曾经感兴趣的活动。比如,崔永元患抑郁的时候重拾儿时兴趣-老电影。认知方面,进行认知重构,追踪负性想法,寻找支持和反对负性想法的证据,重新评估原来的想法。
另一个方法是运动。研究证实,运动在对抗抑郁方面也有较好的效果,运动可以调节体内的化学递质。所以,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去运动吧,绝对不会错!
回避抑郁,只会让它更凶猛,你越躲,它越强。而另外一些人,他们承认并接纳自己有抑郁这个事实,他们表现得更好一些,能够接纳自己抑郁的人最终会康复起来。
——Andrew Solomon(抑郁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