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此电影有些日子了,心情未能平复。所谓念念不忘,必然做点什么吧,内心的感受如大海般彭拜,于是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与良人分享,与佳人品读,与有缘人相识相阅相知。
坐在影院中,完全沉浸于剧情里,跟随主人公程勇的所作所为,格列宁事件为线索展开跌宕起伏的剧情,所感动、流泪、沉重、思考······这期间感性大于理性,似乎泪水能给大脑带来短暂的空白,宛如在大脑中植入一种芯片,而芯片的内容只能装的下大银幕前的情景,让你没有多余的空间去思考推理其他。
走出影院乃至这些天则归于理性,能以平静的心情去对待这部影片。
当吕受益带着厚厚的口罩去找程勇,告诉他有一种印度药比正版格列宁便宜许多且药效和正版药效相差无几时,故事拉开帷幕。
口罩是文牧野导演选取最好的道具之一。当吕受益为了彰显自己的诚意摘下里里外外共三层口罩,这一细腻的表现手法相信能打动很多的人,包括我。之后的多处镜头都体现了口罩,一个小小的口罩是千千万万个癌症病人的缩影,而摘下口罩表示对这个世界还有所留恋,是生的希望。
当然只有程勇一个人,加上吕受益两个人怎么能开展卖药的一系列故事呢,这样情节未免过于单薄。于是女儿得白血病的思慧、看不起病独自跑出来的黄毛、愿主保佑你的刘牧师、亦正亦邪的警察曹斌一个个出现在影片中,整个故事看起来有血有肉了。
以程勇为首的印度走私格列宁卖药团队就这么经营了起来,病人有药吃,其他人有钱赚,活的很潇洒。可是天下哪有那么好的事情,正版药去警局报案,为德国格列宁宣讲的张长林院士接踵而至。
面对可能坐牢的风险,程勇请大家吃了一个散伙饭。一年后,程勇成为了一名服装厂的老板。这里导演没有给观众解释,程勇为什么会成为一名老板。其根本原因是有钱了,钱从哪里来,我想一种可能是卖药赚的钱,另一种是把线路卖给张长林所得的钱。
故事迎来第一个高潮,那就是吕受益的死。吕的老婆找到了程勇,跪求他帮帮吕。原因是张长林把药的价格涨到了2万,病人们没有钱去吃药便把他点了,印度药厂也遭到了印度官方的官司。
在吕的葬礼之后,程勇把吕的死归于自己,于是又开始卖药了。这次不同的是,药的价格只卖500。
此时正版药方代表对印度格列宁事件持续催促。一直办理此案件的曹警官加大力度办案,最终成功抓获张长林。
这个情节处理的很好,在抓获张长林之前,张长林去找程勇。程勇很慷慨,给了他30万,不慷慨也没有办法,他们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设置这个情节,张长林势必会被抓。
曹警官在翻看案卷中猜出了幕后卖药是谁后,被上司一句法大于情吃了闭门羹。经过思考后决定放弃这个案子。
第二个高潮,黄毛的死。这个情节处理的不是很好,是不是黄毛不死就无法结局了呢?黄毛剃掉了黄毛,买了一张回家的车票。还没来的及回家,再一次进药,方便之时看到了警察,开起车子逃跑了,本以为能跑了,没想到遇到了车祸。
程勇在一次进药卖药时最终被抓获。故事迎来了结局,审判结束后,所有的病人上演了一幕“十里长街送药神”。此故事在程勇出狱后,曹斌去接风拉上了帷幕。
纵观整个电影,把看不起病,吃不起药这个沉重的话题美好化了。为了这个社会还是个正能量的社会,有感情的社会,这些可以理解。
一个个复杂矛盾的情节设置,把程勇衬托的是一个有情有义,充满善良,不那么利益化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如电影最后的特写一样,希望,希望能拍出更多优秀的电影。
我不是药神带给我们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对中国社会制度的一种思考。让我们思考的的仅仅靠医保两个字就真的能解决老百姓看病难得问题了吗?让我们思考的是假药就真的不会在市场上流窜吗?让我们思考的是中国制度只有所谓在电影中美好化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