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会思考、做梦、进行各种意识活动,那么这些意识的火花是怎样从大脑千沟万壑的皮质上产生的呢?
那么,意识究竟是什么?
心理学给意识的定义是:拥有知觉、思维和感觉,可以说这个定义是非常磨棱两可,让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从古到今各种学派对意识都有自己的认识和解答。
比如佛教里有一个宗派叫唯识宗,是唐代的玄奘大师创建的,唯识宗主张万法唯识,也就是说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由识所展现的,因为之所以能感觉到万事万物,主要是通过识,这个识我们可以理解成感觉的意思。
能看见为“眼识”,能听到为“耳识”,能闻到为“鼻识”,能尝到为“舌识”,能触摸到为“身识”,能在前五识中生出对于事物的认识,则称之为意识。
孟子曾经说过: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心的功能是用来思考的,思考了就会有所收获,不思考就不会有所得,也就是说孟子认为心既是指实体又是指功能,心就是人的意识,人能做出思维判断的活动,全靠这颗心。
孟子的这一论断对后世影响非常的深远,古人朴素的认为,心是意识的起源,然而经过现代脑科学的多年研究已经证明大脑才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根据这一研究成果要想给意识一个准确的定义,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那就是“意识通达”,只有意识通达才真正算得上是人类的意识活动。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意识通达呢?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感官接受来的各种信息,通过有意的筛选,到达我们的大脑中进行加工,让大脑产生了当前的想法。
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意识容量都非常有限,一般来说在固定的时间内,我们只能有一个处理处于有意识状态的活动。
总之,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只有做到了意识通达,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意识活动,其他对意识的解释,只能是一种相对朴素的假设。
一天当中,意识活跃度有活跃期,也有低谷期,我们只有按照我们自己身体的生理节律,合理的安排日常的生活,才能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拥有一个精力充沛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