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三点钟才睡,直接导致今早八点半醒后,身体懒的动起来,情绪攻击懒的动的身体(有失落、自责),进而为了缓解情绪,打开手机接过朋友发来的微信话题,聊了一个多小时。在打破了我为自己制定的完美计划后,我想要重新回到轨道上,却无从下手,不知所措。
回想整件事情中,是我的完美主义在作祟,从起床后产生的情绪直至聊完天想回到轨道上的情绪根源都在于此。我要求我的生活一直在我计划的轨道上运转,一旦脱轨了,我就会恐惧,为缓解这种恐惧,我会采取代偿的方式,比如之前的暴饮暴食,或者找人聊天的方式。
因此今天在我跟人聊天过程中以及聊完天后,我都有在吃零食,是一种下意识的,甚至有些控制不了的。但是当我开始分析自己的时候,我停止了这些外在的一切动作,并逐渐剖析出了自己深层的恐惧。一旦直面恐惧,恐惧就无处遁形。
(一)
为什么说是我的完美主义在作祟呢?因为我发现我会要求自己一直保持最好的最自律的状态来控制我的生活,一旦今天的状态不如昨天,我就会攻击自己,就会自责。这种要求忽视了人的状态如心电图般是波荡起伏的,也就是忽视了生命是一个运动的,不断变化的事实,而去要求生命静止着按照一个自认为最好的模式去生活。
这种忽视客观规律的高要求,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一旦发生变化,就无法接受,就会被情绪淹没。
而这种完美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什么样的心理呢?一看刘小波的微博我恍然大悟,他说“你以为你是完美主义,其实你可能是一个害怕不被爱,也没有被真正接纳过的悲伤小孩,完美主义的背后通常是恐惧加悲伤。 ”
原来我是害怕那个不达到最好状态的自己会不被爱。
比如有时候我做错一件事,或者没有做好一件事,我就会自我攻击,并不开心的告诉自己下次一定做到更好。或者我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会反复纠结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其内核都是害怕自己做不好就不被爱。
(二)
刘小波说“自己不需要特殊或完美也会被爱。”
完美主义产生的原因是“作为一个有缺点的真实个体没有被很好的接纳过”,这句话直击灵魂,原来这才是我自己跟自己较劲这么多年的根源。一旦看到了,也就释怀了。我只需在以后每次较劲的时候都反复跟自己强调,“你不需要特殊不需要完美也会被爱。”
知道后所有的事情就简单起来,对于昨晚失控的熬夜,就知道完全没关系的,今天该干嘛干嘛就好了。而在我不知道我今天这种失落、自责情绪产生的原因之前,哪怕我在内观的时候,都还在写如何把我状态拉回巅峰的办法,如何将车重新拉回轨道上。
(三)
如何面对我们所出现的情绪呢?
最好办法就是去感受它,让它落地,不要采取一些下意识的代偿反映。比如刘小波说我们微信发了信息却没有得到回应产生的失落其实“本质上是一种黑洞感,坠落黑洞感出现时,不要想对抗这种黑洞感,比如马上找朋友聊天等,可以躺在床上,感受这种浑身无力的情绪下坠,当你允许自己的情绪无线下坠,其实你会发现自己能安全坠落。”
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比如当你想要暴饮暴食的时候,安静十五分钟,感受自己的情绪,察觉自己到底是在害怕什么,而不是采用立刻去吃东西的方式来对抗这种情绪。
比如今天早上,当我的愧疚感来临时,不要立刻跟朋友聊天,而是去察觉这个情绪,慢慢抽丝剥茧从愧疚感体察到深层的恐惧感,然后分清楚什么是自己能改变的,什么是改变不了的,去做就是了。
(四)
我们的恐惧,其实也是无法接纳有缺点的、不完美的、现实的自己。阿德勒曾说“毫无缺点的人根本没有”,因为“人都处于“想要进步的状态”,我们要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这叫自我接纳。
而不是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是不能接受有缺点的自己,认为自己当前考60分时没有发挥好,认为真实的自己能考一百分。就像我接受不了今天的我的些许懒惰,些许脱轨,认为其实我是一个具有机器人般自律的人。
要去自我接纳,接受自己就是一个具有情绪状态波动的人,偶尔熬夜偶尔放纵偶尔不知所措偶尔懒惰都是可以的,你不需要完美也会被爱,你存在即会被爱,要接受这个不完美的自己,要爱自己。
(五)
刘小波说“要探索自己内心的各种恐惧:无回应的恐惧、亲密关系中害怕失去自我的恐惧、年老色衰的恐惧、自觉卑微的恐惧、和人对峙的恐惧、不被认同的恐惧。当你了解自己的恐惧,你条件反射式的情绪会越来越少。”
就像我昨天那篇分析对微信信息所附加的情绪,我认识到其实我有不想看到那个对话框的行为,而这是害怕被抛弃的反弹行为,因此,昨天我的不开心本质上是害怕被抛弃,害怕这段关系终止。我意识到自己是这种心理后,我的恐惧减少了许多。
“心理成长上,探索自己的恐惧是最有价值的。因为恐惧就是你几乎所有模式,比如求认可、爱面子、控制欲、嫉妒心、讨好、被动、自大、完美主义、愤怒、反感、烦躁、抛弃感、羞愧感等都是恐惧的衍生情绪”,而一旦看到这些恐惧,他就无处遁形。
慢慢内观恐惧,逐渐获得心理的成长,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