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看了《南方车站的聚会》,开场桂纶镁一声“拐子”,我惊讶道“武汉话啊”,陌生又熟悉,感觉很久远的武汉话出现在国产剧里让人不适应。虽然胡歌和桂纶镁的汉腔调都不标准,据说桂纶镁开戏前还特意去武汉住了几个月,体验武汉市井生活,观察站街女的日常,也算是敬业了。
整部剧血腥的镜头不少,而且总是很突兀的闯入眼里,看过很多欧美暴力血腥剧而且能边看边吃饭的我也会被吓得心突突的,印象最深的是黄毛骑摩托车过涵洞时,被叉车伸出来的铁叉麻利的割掉头,那没了头的身体骑着摩托惯性朝前,碗口大的颈部朝天喷射鲜血。还有一幕周泽农用一把透明伞戳入那人的身体,伞面从穿透的身后打开,鲜血哗得一下在伞里迸开。有评论说是暴力美学,我不懂暴力跟美学怎么联系在一块儿的。
不能不承认胡歌的帅撑起了大部剧,他在废弃房子里为自己胸前的伤口缠绕纱带,裸着的上半身线条优美,肌肉匀称,转身、半蹲,那一幕定格仿佛看到李小龙的样子。胡歌还有一双有戏的眼睛。被对手追杀时,他眼里是仇恨、凶狠,是干脆拼个你死我活的江湖气。被警察追杀时,他眼里是慌乱,是孤注一掷,是自知命不久矣的绝望。当他跟桂纶镁饰演的陪泳女发生的短暂的爱情时,他眼里没有爱和温情,大概他已知晓自己的结局,因此只图一时欢愉,并不需要付出真心。
亡命之徒还有情意可言吗?看电影的时候,我不时想起劳荣枝和法子英的案子,法子英每次见律师都要问劳荣枝的下落,每次都不得而知,被宣判死刑后最后一次见律师,仍然追问“她归案了吗?”律师说没有,法子英的脸上出现了律师之前从未看到的笑容。这个真实人性的片段,比任何电影情节都让人动容。人性是复杂、多样的,每个人内心都同时住着天使跟魔鬼,不是你强便是我弱。
整部剧看完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好像每个角色都有点平淡、中庸,胡歌演的本就是个社会混子,可以再狠一点,无情一点。桂纶镁可以再风骚下流一点。大多数国产演员好像总要保持自己的形象,不舍得“做”,表情、动作都不太自然。
还要说说廖凡,他在这部剧里是配角,虽然不帅,但是演技仿佛要胜胡歌一筹(我不敢说绝对,毕竟我不是专业人士)。有一个细节,廖凡出场一开口,看嘴型就是很标准的武汉话。我想,各地方的方言发声和嘴型可能互为影响,不信你可以观察一个北京人和一个广州人说话时的腔调和口型。廖凡在这部剧里的表演不多,算串场。
巧的是,前几天我在有线电视上找到廖凡主演的《白日焰火》,是几年前的电影,他因为这部电影在国际电影节收获几个奖。平平淡淡多少年后,忽然获得的认可,跟扎实认真的演技肯定是分不开的。凭脸可以吃一时的饭,凭内在可能可以吃一辈子的饭。《白日焰火》里他出演一个不得志又无比热爱事业的警察,也是跟桂纶镁配戏。这部剧里他俩之间的爱情处理的比南方那部剧好,压抑、隐晦、朦胧,还有爱的心动和无奈。当最后桂纶镁被捕带上警车,廖凡躲在高楼顶上放烟花,为她放了白日里满天的灿烂焰火。桂纶镁刚被捕时是绝望、气愤的,看到焰火,从漠然、惊奇到醒悟、明白,近景侧脸的表情慢慢柔软,泪水滑下脸庞。而这边楼顶上廖凡一言不发的点火,不看逐渐远去的警车。这时的他们心里是否还有着期待?
这是电影的魅力,永远都是开放性的结局,任由观众发挥想象,你可以给他们你所喜欢的结局,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评论和结局。而真实的生活不是,我们可以做自己的导演,可是没有观众,很多时候你只能演给自己看。我们无法决定身边来来去去的人事,但是可以决定留下的人,决定事情的发展。
胡说几句,记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