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笔记-(魏晋南北朝卷)》(五)
司马睿在建康(南京)以晋王身份即位,号晋元帝。司马政权从此进入东晋时期。随着帝都的南迁,政治文化中心也从洛阳南移。客观的讲,100余年的东晋政权并未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建树,且东晋名士水平已远不如西晋时期。但东晋在历史上却书写了辉煌的一笔,这是名副其实的一笔——“二王”带来的新体书法革命,让楷书、行书、草书全面绽放。
而“二王”的书法成就并非孤立存在。东晋时期士族文化兴盛,文人名流多出自士族。后人描述东晋士族书门为:“博哉四庾,茂矣六郗,三谢之盛,八王之奇”,这所称颂的就是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族——颍川庾氏、高平郄氏、陈郡谢氏以及最牛的琅琊王氏。
这四大家族取代了汉魏以来的张氏(张芝)、锺氏(锺繇)、卫氏(卫瓘),成为新的书法名门。这四家同时在政治上也有雄厚的资本和重要地位,可以说四大家交替把持了东晋的政坛,其间斗争错综复杂。
琅琊王氏历来名士辈出。晋元帝南渡即是王氏的提议,故东晋立国之初,功臣王氏有着第一流的显赫地位。
王氏的书法名门地位,是由王廙确立的。王廙是东晋初年堪称“全才”的艺术家。号称书画、音乐、射御、博弈、杂伎六艺皆精。他师承锺法,亦有卫氏书风,传世的作品有楷书《祥除帖》↓、《昨表帖》,草书《七月帖》。
王廙是王羲之的叔父,但他为世人所罕知的身份,是王羲之的第二个老师。王廙的从弟王导位极人臣,也擅长书法,但书名不及王廙。
王氏子孙几乎人人善书,王羲之、王洽、王献之、王珉等等都是当世名家。
颍川庾氏因与皇室联姻而跻身名流。书法代表是庾亮、庾翼兄弟。庾亮善草书、行书;庾翼擅长楷书、行书,号称“少时与右军齐名”,有《故吏帖》↓传世。
高平郄氏在郄鉴一代与王氏联姻,又在王氏和庾氏之间起到平衡作用,地位微妙。郄鉴也是郄氏的书法代表,他善草书而非章草。郄氏还有郄愔,他善章草,亦能隶,与姐夫王羲之一样都是善章草、今草。
陈郡谢氏在王氏、庾氏在政治上衰落时异军突起,谢安在淝水之战的战功显赫,让谢氏的名望在东晋后期达到顶峰。
谢安、谢万、谢尚、谢奕是谢氏最著名的四位书家。谢安、谢万更是参加过“兰亭雅集”,其中又以谢安最为著名。谢安善隶、行、草。谢安是王羲之挚友,他主持朝政期间,也提携王献之。但他对王献之的书法却颇“矫饰”,他对王献之的书法不屑一顾,颇以身份自高。传世有《八月五日帖》↓。
除了最著名的四大名家外,尚有很多士族也精擅书法。如太原王氏、江夏李氏、吴郡张氏、泰山羊氏、京兆韦氏等等。其中江夏李氏中有名的李充之母乃是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卫夫人。
东晋书风的演变大致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东晋初期,锺繇的影响力超出了卫瓘、索靖二人,处于了强势地位。书法代表人物王廙就是“传锺法”。
在东晋中期,王导、庾亮、郄鉴三巨头忙于朝政和权力斗争,无暇书艺。王羲之的书法逐渐成熟后,开始独领风骚。他对锺繇的正书、行书以及张芝的草书继承并进行发展。王羲之“今体”书法的特征在于:
用笔:按锋直引、迅牵疾掣
笔势:遒劲爽利、环转纵引
笔画:铦锐方硬、沉稳厚重
字态:势巧形密、雄秀天然
他用笔的技巧归纳来看:
1、用笔简练明快。
2、结体欹侧。
3、纵引笔势的扩张。
这些笔法“俱变古形”,将正书、行书、草书推进到“今妍”的境界。
王羲之《来禽帖》↓(日本上野氏藏)
东晋后期书法可以说是王献之阶段。以王献之为代表的东晋第三代书法家后来居上,更进一步发展了“今妍”之势。王献之更以“媚趣”胜过羲之。他的行草书最具特色,其笔势连属纵引为“一笔书”。后人以一字誉献之曰“逸”。
王献之《廿九日帖》↓(辽宁省博物馆)
下一期重磅推出: 羲之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