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书画,宋徽宗书秾芳诗,野路子与离经叛道
文│李东升
鼠尾钉头方转角,兰撇竹捺小蛮腰。
死往生返游丝引,拉弓放箭回马挑。
这几句诗,总结了宋徽宗瘦金书的特点。
评论者说,宋徽宗书秾芳诗,奠定了赵佶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也最能体现瘦金体的书法特点。
瘦金体之所以美,之所以独步天下,不只是因为其内在的审美。
更重要的是剑走偏锋,离经叛道。
书家不能为,不敢为的,宋徽宗敢做。
皇帝老子,有什么不能做,又有什么不敢做。
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动用国家力量。
可以做得,堂堂正正,大大方方。
在赵佶眼里,所谓书家传统:外示儒术,内用黄老。
表面圆润,而力在内。
换言之,说一套做一套。
“藏锋”美。
“露锋”也未必不美。
宋徽宗书秾芳诗帖的美,是来自内心的真,是真性情的表露美。
灯光师能给你打一组明亮的灯光。
然而,不能打出一组“暧昧”的灯光。
这两句话,是老炮儿冯小刚,是说灯光组的。
觉得灯光师,没文化,不能理解“暧昧”的意味。
他骂灯光师,野路子出身。
其实,冯小刚的电影也罢,书画也罢,走得正是野路子。
其“野”,颇有点宋徽宗“偏锋”的味道。
曾经中国的商业片少。
他摸准了观众的某些心理,走的是商业包装的路子。
但是,宋徽宗的书画可以独步天下千年,冯小刚则不能。
那怕是他最得意的电影,也不能。
从前那个国产片的环境还可以博得大众掌声。
之后恐怕难了。
冯小刚过度膨胀了。
以为观众永远喜欢他的野路子。
殊不知,本来有些平民意识的冯大导演,走着膨胀着,野路子走深了。
走到观众的对立面了。
观众在他眼里,也成垃圾观众了。
赵佶是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
小时候,宋神宗并不喜欢他,长时间养在宫外。
长大了,是因为他的诗画才华而倍受父亲青睐的。
冯小刚,据说在单亲家庭长大。
年幼时父母离婚,随母。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仇视父亲。
甚至名导了,还不愿见父亲。
这样分析,赵佶冯小刚幼年心理真有相似之处。
这样看两人的字画,共同之处,都有追求个性,孤傲恣意的一面。
有人说,冯小钢的字画,多有米芾的气质。
米芾纵情怀,冯小刚敢说话,两者心性相近,书画也有同质形态。
我觉得,太拔高了。
无论赵佶,无论米芾都在中国书画界的塔尖上。
冯小刚呢,字画未入门也不一定。
当属名人字画吧。
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