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过去二十年发展太过迅猛,外部是因为全球化,嵌入全球的产业链激发最大的生产效率,内部的因素就多了,大的经济层面的原因主要是工业化、市场化以及城镇化。时间短,发展快,不需要懂经济或者查阅数据,仅凭日常生活细节,就知道中国存在严重的货币超发,钱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是真正的奇迹,中国制造业在质量和体量上的提升是无法想象也无法解释的,目前中国制造业体量比美国、日本和德国加起来还大,制造业投资带来了对货币的巨大需求,使得工业设施覆盖全球,现在甚至在想方设法的对外输出产能,我自己不也是干着引进科技、对接制造、面向全球的事嘛。市场化进程也同样巨大,和我们生活切身相关的市场化,我们的长辈们一辈子在一个单位,单位包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都在逐渐的市场化。城市化则最为显著,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人口不断向城市和城镇迁徙集中,繁华的大都市虹吸周边人口和资源。
以实际购买力看,30年前1987年的1万元,大致相当于2007年的30-255万元,最有可能是相当于35-50万元。反过来说,如果你1987年是个传说中的万元户,按照老一辈的教诲执着地选择坚持20年的银行储蓄,那么到2007年,你当年的财富已有至少90%以上从人间蒸发,到了2017年,呵呵,一万块也就是两三月的房租。咱们根据相对保守的发钞速度和温和的物价涨幅,在约2027年,即便是三四线城市,届时也可能需要积攒至少一二百万元才能有有点品质的生活,而一二线大城市则不敢想象。
先是少部分聪明人放弃选择根深蒂固的银行储蓄,尽可能的选择地产、信托以及其他理财等相对高收益的资产,最近五年更是全民弃存,都意识到钱在贬值,于是疯了一样的买房、买理财,当然也就滋生了很多问题。
到了如今,随着全球包括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全球央行重新回归常态化,我们有可能正迎来一个钱开始越来越值钱的时期,资产配置中保持现金类资产的重要性日益上升。
如果我们观察收入和房价两个指标,以城镇职工的薪酬收入观察,1987年,大多数人月薪在60-100元之间,而2007年升至1500-2500元,当下则到了5000-10000元,不同城市和行业之间存在落差。2007年之前的20年薪酬涨了约20倍,之后10年涨了约4倍。如果2027年薪酬涨幅不变,则意味着届时普遍月薪酬在2.5万-5万元之间,这已有相当大的难度,和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财富增长无法匹配。
而在过去10年,中国房价上涨了3-5倍,目前约每平米8000元,京沪等一线城市则在4-13万元;很难相信过去10年的房价涨幅能在未来延续,除非人民币汇率出现大问题,否则未来10年中国经济以5%-7%甚至更少的增长,决定了GDP大约翻番,但不足以支撑收入和房价翻4倍,毕竟那种每年10%的高速增长期是历史机遇和内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当下全球央行的主流趋势是加息和缩表,以美元和美联储为首,中国央行也将被动跟进,中国发钞速度已在急剧下降,目前M2增速已是有该统计指标以来的最缓慢增速,信贷增速则已经接近改革开放以来最缓慢的1982年左右的水平,市场上的金融机构已在遭受缩表的折磨,哭喊连天,中国离货币供应全面回落至个位数增长的时代并不遥远。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消费驱动,个人所得税、遗产税、房地产税等等,聚焦于家庭税负的各种改革,是迟早必然发生的事情,居民储蓄率的下行是不可避免的。
现在60岁以上的中国老年人群体,是经历了不少苦难的,但刻在骨子里的节俭和储蓄使他们的晚年颇为幸福,有钱有闲广场舞,到处旅居放松;再看发达国家,欧洲和日本,节衣缩食的年轻人在抱怨他们大手大脚花钱的父母,而发达国家50-60岁的人正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养成了挣钱容易花钱如流水的习惯,与之相对,中国的85后就有可能会是入不敷出的“大手大脚”的一代,钱会越来越值钱。
经济发展尤其是投资,有一条简单但很有效的原则:谁来接盘?
经济层面,什么东西可以接棒维持经济增长?投资方面,谁有钱成为你的下一批接盘者?
如果想来想去想不到,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