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米咖啡
六月,一年十二个月中的一半,像极了正处于的人生位置。走完了一半的人生行程,过去成为回忆。另一半的人生行程待出发,未来还在展望。
六月第一天,外公外婆发来的微信,祝娃节日快乐。今天亦是儿童节,但不是新加坡的,新加坡儿童节在每年十月第一个星期五。
为什么新加坡的儿童节与众不同呢?并没有查到相关的资料。胡乱地猜测,六月孩子们都已经放暑假了,在暑假里过儿童节,开心的日子就少了一天。等到十月,学校提前一天欢度儿童节,当天不上学,还可以在家再庆祝一次,娃就多了一天的开心。
小时候,我们总是渴望快快长大。长大后,我们却想回到童年。
那时的我们,喜欢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老母鸡”总是很厉害,拼着命保护着后面一群“小鸡仔”。
那时的我们,喜欢在手腕上画个手表。时间是静止的,美好的时光是不会走的。
那时的我们,喜欢一起跳皮筋。两个人抻着,另一个人跳,一起唱着“马兰花”的歌谣:“马兰开花二十一”,即使凑不上人数,椅子都可以搬过来凑数。
那时的我们,喜欢玩翻花绳。一根绳子,手指简单比划两下,可以翻出很多花样,星星、降落伞、渔网……
那时的我们,喜欢跳房子。在地上画一个“房子”,可以单腿跳,可以双腿跳,即使一个人跳一下午,都不觉得累。
那时的我们,喜欢抓蚱蜢。看着草地上有蚱蜢,便集中十二万分的注意力紧紧地盯着,就在它们发现有人类觊觎之前,双手左右开弓迅速合拢,把它们关在了自己的手心里。
那时的我们,没有电脑,没有IPAD,没有手机,但快乐多到像瓶装汽水,咕噜咕噜地不停地冒着开心的泡泡,简单又美好。
每个大人,都曾经是一个小孩子。只不过这些小孩子,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六一儿童节,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之后,在岁月的淬炼中成为饱经风霜的大人,远离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很喜欢一句话:我们可以失去童年,却不可以失去童心。童心不是幼稚,而是当生活迫使我们变得成熟世故的时候,依然保持好奇,怀抱热爱。
画家黄永玉,50岁考驾照,70岁去意大利游学写生,80岁登上《时尚杂志》封面,90岁开个展,93岁还开着红色法拉利飙车……连白岩松后来都说:老了就做黄永玉。
学者周国平在《童心》里说:“童心和成熟并不相互排斥。一个人在精神上足够成熟,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苦难,同时心灵依然单纯,对世界依然怀着儿童般的兴致,这完全是可能的。我不认为麻木、僵化、世故是成熟,真正的成熟应该具有生长能力,因而毋宁说在本质上始终是包含着童心的。”
生活也许有时一地鸡毛,也许有时暗淡无光,但有一颗童心,可以把这凡世过得妙趣横生,追逐更多人生可能性。
愿我们出走一生,归来仍是童心未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