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躲避什么
你在挽留什么
你想取悦谁呢
……
只有奄奄一息过
那个真正的我
他才能够诞生......
直到朴树的《No Fear In My Heart》唱完最后一句,我才缓缓离开了电影院。从影院走出的路上,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些深藏已久的情感,莫名地涌上心头,翻江倒海、潮水般涌入我早已干涸的心田。
2017年6月20日刚刚上映,《冈仁波齐》让我眼前一亮。看了剧情后,毫不犹豫地去看了这部影片。这是一部关于藏民的朝圣之路:
“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
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
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
这部电影对于每一个观影者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根据每个人的经历、信念、价值观不同,感受也是各异。
有的人觉得无聊:不好好工作赚钱,每天重复这样单调的事情,做着毫无意义的动作,到底是为了求得什么呢?
有的人觉得这里面的人好愚昧:都怀孕3个月了还去朝圣,孩子在半路上就出生了,仍然不顾孩子的安全,一路上让幼小的婴儿颠簸中成长,似乎和科学的东西相差十万八千里;
有的人可能看到了信仰的力量,有的人可能感受到什么叫融入于大自然等等。
关于生死、关于信仰、关于发心与坚持、关于活在当下。这是我从影片中直观感受到的东西,在导演张扬平静的拍摄和纯净的画面中,让我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和敬意。
之所以对这部影片的感触颇深,来自于两个机缘巧合的因缘。
其一、短期寺院做义工
2012年的夏天,大二刚刚结束的我,对生命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从哪里来?将来要去往哪里?死后到底有没有轮回?佛教到底是什么?我要如何衡量自己的一生等等。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心头,久久不能得到解决。
因此,那年夏天,我毅然决然选择了去寺院做义工,感受佛家的内在的东西,体验他们的生活,阅读经典,参加禅修。
每天早上三点半起床、敲钟、早课、过堂、出坡、念佛,下午打坐、阅经、法事等等;晚上八点熄灯休息。
日复一日地生活着,期间遇到了很多佛教弟子,在家的信仰者以及观光的游客。和每一个人接触,你都会发现每一个人与佛教接触的缘由都是各异的。
短暂的两个月时间,让我接触了太多我有生以来除了电视上认识的佛教之外的东西,大开眼界。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崩塌和重新的建立。
这次的接触并没有随着义工结束而结束,反而增加了我对佛学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好奇心。也渐渐地产生了修行在世间的想法。
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当下的经历都是万缘聚合和生、万缘消去而散。让我更加敬畏那些死磕自己的人们,那些有信仰的人们。特别是在南怀瑾的书里,看到了他的一生,“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的济世态度。
佛学最看重的是人的发心。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其二、一部骑行电影《转山》深深影响着我
台湾年轻人,在寒意渐生的10月,为了帮助哥哥完成遗愿,从丽江出发,独自骑行穿越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近2000公里,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高原之路”。
一路上他经历了穿越无人区、夜间骑行几乎掉下悬崖、八宿打狗、由于食物中毒而整整两天上吐下泻……艰险的旅程过后,他从懦弱寡言到可以和藏民同食一块糌粑。这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这不仅是一本关于旅行的电影,更是一次关于自由、成长的电影。每个人都可以从电影中找到出发和改变的理由,青春、酷劲儿十足、以及自由和释放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一路上的相互扶持、藏人的细心照料、尝着晓川大哥做的酥油饼干,书豪觉得自己这一路上并不孤单。在海拔5000米的米拉雪山垭口,书豪拿出朝圣母子赠予的五彩风马旗,洒向天空。他双手合十,念诵着六字真言,心中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
影片有无数触动心灵的感人瞬间,让我们这些困在原地的上班族不禁慨叹”时光在探险中才能走的慢些!
我也深深地被电影里面的每一个画面所打动。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纯净的地方,哪里的每一个人、每一寸土地、每一株花朵、每一片云、每一颗时刻想着为他人的心灵。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叫“朋友”,每一个有生命的都是平等的存在。
再回到《冈仁波齐》,电影里面的内容就更加的写实。
张杨导演把《冈仁波齐》称为“真实电影”,它并非纪录片,而是真实还原藏民的一种生活。每一个演员,都是当地的藏民,那条朝圣路,也是去冈仁波齐真实的朝圣路,参演的藏民们也是真的走了一遍朝圣路。
没有蒙太奇的手法描写故事的情节,没有任何音乐配音,没有刻意雕琢的剧情。对于生死,对于自然环境的态度,都是那么的平静。
01磕头不为求它,只为内心的宁静
杨培爷爷手里的念珠、朝圣者每一步的行走与磕头,都是随着佛号而进行。念佛念咒语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得永生或者求财之类的,而是让自己的每一念头都在当下这一刻。
每一秒中我们的内心就会升起无数的念头,而这些念头都是散乱的,随机的,受我们的业力所牵引的。而念佛、磕头、行住坐卧就是提醒我们念念当下,念念相续。最终能够一念不生,寂静涅槃。
我们这一生都在忙忙碌碌,之所以更愿意忙碌而不是静下心来,就是害怕自己静下来之后,不知道干什么。很多人宁愿忙得昏天暗地,也不愿意闲下来。无法正视自己的内心。
而影片里的这群人,他们生活的条件,比我们不知道艰苦了多少倍。没有暖气、热水淋浴、地板、敞亮的空间、优质的蔬菜水果、好的学校、酒吧、超市、电力、便利的交通等等,都没有。
但是那又怎样,并不影响他们活在当下,感受当下时光的流逝。而我们虽然看似拥有了不少物质,实则内心贫乏得无以复加。所以才不敢闲下来面对自己的内心。
02你的发心,决定了一生的选择
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在不断地选择中,走出了自己的轨迹。
也许,生活在大都市的你,习惯了有便捷的物质和工具帮助你解脱双手和双脚。很多事情,都可以由机器代替你去完成。当你看到影片的角色,他们的生活状态,似乎还停留在70、80年代,工具守旧古老、每天从事的工作也是最原始的,可是他们的内心幸福感并不会因此而比你少,甚至比你的幸福指数高很多。
曾经有一项研究,在全球来看,北欧的人们幸福指数最高。而他们的环境,比其他地区要恶劣很多,极昼极夜的现象,不定期的暴风雪、常年没有阳光照射、阴冷潮湿、交通不便等等。如果让我们去待3-5天,可能就会发疯的地方。为什么他们却如此幸福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对待时间的态度。这也就决定了你对待自己一生的态度。
藏人的信仰,根植于灵魂深处。他们一生所追求的,都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让更多的人获得圆满和安乐。他们磕头、诵经、念佛,将这些功德回向给宇宙的终生。他们的经幡,遍布山川,目的就是希望风吹动经幡,将经文吹向各地,让那些被风到吹拂过的地方,也能获得经文的加持,获得安乐。
那么,如果你的追求与发心,是为了有情众生的利益。生死又算得了什么呢?
所以,怀孕上路,随遇而安,该临产的时候,就随喜而生。杨培爷爷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来到了神往的冈仁波齐下,安乐地离开人世。众人没有悲伤,没有大惊失色,随处天葬。
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内心的方向和需求。
03不念过去,不为将来
大多时候,听说过藏人会把自己的大部分储蓄,拿出来捐赠寺院,自己留一小部分,能够维持生计即可。
人们按季节劳作。有时间了就去转山、念佛、磕长头。318国道上,随处可见朝圣者。对于他们,世俗的物质的最求,如过眼云烟。把有限的短暂的生命花在追求物质的享乐上,简直就是浪费生命。
他们更愿意,专注当下,不念过去、不畏将来的活在当下。
只有内心澄明的人,才有资格谈当下。也只有把握当下的人,才有真正的生命。
有的人25岁就死了,只是到了80岁才掩埋。
生命的质量不在于你获取了多少外在的物质和生命的长度,而在于,你来人世间走一遭,是否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这一点,只有重视自己内心的人,才会去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