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真的的爱,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帮助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行为。这个必须是前提,否则就会变质成为溺爱。
我们在孩子身上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但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尤其是孩子越大,家长心里越焦虑,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听话?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给予了孩子很多错误的爱。
孩子要啥给啥。很大程度上12岁之后就是家庭矛盾、亲子冲突、心理健康等等孩子与家庭不良行为升级画面。
当孩子在商场吵着要玩具,甚至相同的玩具家里都有了,孩子就是撒泼打滚吵着要买。很多时候家长也会满足,但这不是真正的爱,只是满足孩子表面的开心,实际是促涨了孩子的无理取闹,应该帮助他训练延迟满足。
家长满足的原因大多数可能的认为孩子还小,由着他:平时我没怎么给他买东西,没事;在公共场所,别人都看着呢,丢脸;我就要让孩子认为我是爱他的,所以我满足他代表我爱他,总之就是给自己找各种理由来满足孩子,但很少站在孩子健康成长需求的层面来考虑。
不爱的例子:抚养人爱好打牌,经常带孩子去牌场肯定是不合适的。对于抚养人来说,满足了自己的爱好打牌需求;对于孩子来说不仅吸收了烟味、空气质量低、限制孩子探索空间等等,相当于是给孩子的成长按了暂停键,且是负消耗状态,很明显此事的状态是满足了抚养人的需求,这种不是爱。
爱的例子:那么如果这事反过来,因为抚养人爱好打牌,但想着自己带孩子的责任,放弃自己的爱好,带着孩子的情况下不去牌场也不打牌,满足孩子健康成长的需求,带亲近大自然,让孩子通过“看”来探索世界、通过说话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利用玩具训练感知觉发展……这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同理,当孩子在自己通过玩玩具探索世界时,孩子会仍玩具、丢玩具、摔玩具、吃玩具等情况时,你是否应该阻止?1岁左右是不应该阻止的,往往抚养人阻止的原因是因为怕玩具摔烂、怕收拾残局、怕不卫生、怕洗玩具等孩子带来的“麻烦”,实际上这些“麻烦”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营养,他需要依靠这些方式来探索世界。孩子此时的需求是我要看看自己能做什么?有哪些事情是我自己能做的?我能不能做好?我要自己探索,这是孩子的需求。如果抚养人阻止或者破坏,就相当于是不支持孩子此时探索研究、专注的工作,这是破坏孩子健康成长的行为。但这种情况偏多属于家长认知层面,错误的方式带孩子就是拖慢孩子成长的脚步,时间之久就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尤其是0-3岁最为重要。
所以我们更加明确知道,以孩子健康成长为核心的付出,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