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什么,人性是一种恶,是一种贱。人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动物,自然界的弱肉强食也是人类社会的规则,虽然提倡善良,提倡道德,但终究也是人类文明遮羞布。一个人春风得意时身边都是洋溢的笑脸。当一个人落魄时身边的鬼和妖就都出现了。谄媚成功者,欺负弱者也是一种人性。当一个人当面对屈辱时,没有原则的退让基本换来的都是得寸进尺,众人也会觉得人好欺纷纷效仿。偶然出现的正义者,也是对利益对手评估后做出的正义秀,人性是自私的,人与人之间就是价值的互相利用。试问一下你会和街头的乞丐成为朋友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以说世上就无纯粹之人,好与坏因事而为之、因利而为之,皆是生存之道。
纵观历朝历代那些平步青云者都对人性有着深度的揣摩,更多的是体察人性的高手,这一切无关善恶,只是当时的环境利益做出的必然选择。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荣枯鉴》的作者冯道,圆滑至极,八面玲珑,遇事依违两可,无所操觉,唯以圆滑应付为能事,滑如泥鳅,为官三十一年,历五朝十主,高居相位,虽逢兵戈不息的乱世,但游刃有余却闲庭信步。他的圆滑被后世多有褒贬,有人骂他是政治娼妓,大节已亏,有奶便是娘。有人赞他身处乱世,朝代更迭频繁,能应付就了不起,能与孔子同寿七十有三,良有以也。我想精明豁达的冯道听到这些一定会挥手一过,付之笑谈。
时下有一句流行语“读书有瘾,贪财有度,好色有品”形容他一点也不过分。冯道自称为长乐老人,出生于五代时期,家族卑微贫困。外表沉稳忠厚他安于清贫,但酷爱读书,写出的文章也很有见地,无论是大雨滂沱的夜晚,还是大雪封门的清晨,在破败的茅草屋里总有一个时而全神贯注,时而低头沉思。安然如故的学子。如果此时有一秉持忠君圣贤之道的人说此人就是将来毫无廉耻的混世魔王你又作何感想呢?每一个人的性格养成往往都与其的经历息息相关,25岁的冯道到了发小刘守光的小朝廷打工做了幕僚,但刘守光这个人固执己见,好大喜功,更不想在儿时玩伴间丢面子,时常的画大饼,扩地盘、当皇帝。在下属面前鼓鼓士气,吹吹牛无可厚非,但别人信不信不知道,刘守光却把自己忽悠信了,一意孤行图虚名,冯道多次建言这位同窗好友先图强、再图名收效甚微,最后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刘守光黄粱一梦毫无意外的被前晋李存勖覆灭了。
朝堂改换门庭,冯道的前途未知,但冯道有了这一次的大难不死更加的谨言慎行,这时的冯道说话办事更趋于圆滑。这个世界聪明的人多了去了,圆滑的奸诈的更不胜枚举。但冯道的成功还是多了一些圆中有方的厚道,这也是他以后在各朝很有声望的立足点。
他以诚待人的“三不欺”上不欺天,中不欺于人,下不欺于地;与上级同僚交往。以平易近人的“四如一言财”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财。道德修为放大道德境界。身为官员的冯道随军出征总是和奴役们室同寝,饭同食不搞特殊待遇,有的将领从前线掠夺的美女送给给他,他推脱不掉就当女子单独安排一室,寻找到其家人后送还。这也许就是一个人威信,与士平等,有所不受。一次大将郭崇涛向李存勖建议粮饷以多劳多得,按劳分配,李存勖正值收买人心之际,气的大骂:“我连这个权利都没有吗!这个统帅要不郭崇涛你当吧!”这时在场的冯道劝解道:“南边正在打仗,您不可意气用事,他说的不对不理会便是,如果事情在内部发酵更不利,敌人知道了内部不合,趁机策反损失就大了!”后来郭崇涛也感到自己的莽撞,向朝廷谢罪,一场军事危机被巧妙的化解了。冯道也因此受到了提拔,后来郭崇涛被举族冤杀。
后来冯道因丧回乡守孝暂离官场,回到家乡后看到因战乱和自然灾害破败不堪时,他拿出所有俸禄全部赈济乡民,所有官吏赠送财务分毫不收,自己居住在简陋的茅草屋里,有时还会到贫困户家里做做农活。这些在今天看来某些领导干部下基层被批评的作秀,但在几千年前能这么做的真不多。冯道的所为必定会让京城的皇帝耳目一新,但可能宣传的力度过大,此时强盛的契丹也仰慕冯道的心系基层之举,竟打算发兵抢夺人才,幸得边关将士防备及时。这下冯道的名声更大了,价值是什么,就是你争我抢中体现的宝贵,在家里闲赋的冯道也体现着睡后价值。守孝期满后返回京城的冯道,早已吸引的新任皇帝李嗣源的朝思夜盼,求贤若渴 ,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
冯道任职后必定是要有自己的人,建立起自己的小集团这也是乱世自保所必须的手段,从现有队伍中培养自己人,很容易触动皇帝那根敏感的神经,于是冯道只对官场上的少数纨绔分子加以抑制打压,建立正义性,大量提拔孤寒士子,体现公正性。这些贫苦学子幸得贵人,极其忠诚,因朝中无人也更加的顺从。这一手做的堪称一绝,冯道更有了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美名,获得了朝堂上极高的赞誉。君臣的关系是什么,是老子卖你吃肉,你得谢我;老子没肉,你得弄肉否则吃你肉,多了赏你一口肉的关系,这是职场秘而不宣的规则,也被称作忠诚。冯道在朝堂上是看的真真的,当有一天老板失势,也就意味着你不吃我肉,咱俩谁也不不欠谁了。
公元934年璐王李从珂起兵反叛,一举攻入京城,皇帝李从厚逃跑,一时间皇宫里乱作一团,太监宫女号哭乱窜。冯道入宫后,知道天下大局已定,这时有人慌忙的说道:“皇帝跑了,我们该怎么办?写欢迎词,投降吧!”冯道沉稳而冰冷的说道::“如果皇帝只是外出,你也欢迎吗?如果璐王来个守本份,你如何解释所作所为?”紧接着说道:“太后尚在宫中,如果太后同意,我们也情义兼尽了。”慌乱的手下人听到此言后瞬间冷静了,微笑的对冯道啧啧敬佩。后来冯道迅速稳定混乱的局面,带领百官出城迎接李从珂。李从珂看到严整迎接的百官,见到冯道后满脸笑容的说道:“我起兵实属无奈,皇帝听信谗言,我不得已死里求生呀!现在奸人已去,我和大家一起辅佐皇上!”冯道答道:“天下都是您家的,皇上离家出走了,朝廷还得麻烦您主持大局!”李从珂听后笑逐颜开。三天后李从厚被捕斩杀。一朝皇帝一朝臣,李从珂继位后重用一起与他打江山的人,朝中旧臣纷纷解甲归田,冯道也不得已靠边站了,被安排打扫卫生的工作,冯道欣然接受毫无怨言。
多年屹立不倒的政坛常青树被冷落了还如此洒脱,实在令人钦佩,我们来说说冯道的性格,冯道的性格给人不愠不怒,不张不燥,极强的定力控制情绪,不温不火恰到好处。有一次有人想要羞辱冯道,便在驴身上挂个牌子写上冯道的名字在闹市巡游,冯道听说后说:“这有什么奇怪,同名者甚多,也许在携驴找住。”有一个有势醉汉,经常喝点酒到冯道府上寻衅滋事,冯道总会不愠不怒把他叫入府中招待,下人们看不下去了,劝冯道法办,冯道笑着说:“此人不善,自有报应,没什么可生气的.”这两则故事可见冯道的隐忍大气。但这则故事则可见冯道予人情面,予留余地。一次冯道和同僚闲谈间,同僚看到冯道的鞋和自己同款便问道:“你鞋多钱买的?”冯道自然的踢了一下脚900,同僚紧接着就眉头一皱训斥下人到:“我这个怎么1800买的?”看着一脸无辜支支吾吾的下人,冯道赶忙抬起另一只脚:“这一只也900!”尴尬被化解了,一下满堂开怀大笑。
话说,冯道这打扫卫生的活没干多久,又改朝换代了。石敬瑭勾结契丹灭了后唐建立了晋国。又重新启用冯道任宰相。石敬瑭说白了就是契丹扶持的儿皇帝,一切都得听主子的,主子看上的人石敬瑭自然是愿意笑纳的。不久,朝廷向契丹派遣使臣,大臣们纷纷退缩,因为此程条件艰苦,也极为被契丹奴用扣为人质。石敬瑭便找到冯道温和的说:“塞外苦寒,出使的人得德高望重,令契丹满意!”其实很清楚石敬瑭找他谈话的目的,准确的说他就没有任何的选择,国家或者高层间的利益交换是不会考虑个人利益的。冯道坦然的率领使团出使契丹。冯道到达契丹后耶律德光亲自迎接。这时有人质疑到:“石敬瑭是我们皇帝认得干儿子,你为什么不行父子礼。”冯道不卑不亢的说道:“晋国和辽国是国与国的平等关系,国家没有儿子!等国事完毕我代皇帝向大辽皇帝行父子礼。”这让本来就看好冯道的耶律德光既惊讶又赞许很是佩服冯道的骨气。
由于受大辽皇帝的喜爱,冯道被留了下来,既来之则安之,即使有一百个不高兴也不会展露出来,他将皇帝赏赐都用来买木碳,说自己年老不抗冻,似乎要久留此地。他被批准回国时,三次上表表示愿意留下,被拒后磨蹭了一个月才启程,冯道走走停停,十几天的路程硬是让他走了两个月。下人们不解的问:“一说离开契丹,大家恨不得插翅而逃,您怎么如此缓慢?”冯道冷静的说道:“如果急走,契丹人必不放心,也跑不掉。慢慢走反而安全。”冯道归朝后再获荣宠,已看透世事的他,坚决要求辞职归隐。皇帝坚决不批,言之如果不上朝,就亲自去请,冯道无奈继续任职。
公元947年,契丹耶律德光灭了后晋,契丹兵一路烧杀掠夺,广袤的中原大地如人间炼狱一般,人畜殆尽,耶律德光已胜利者的姿态看着冯道嘲笑的说道:“你国百姓如何可救?”冯道平静而从容的说道:“就算佛祖再世也无济于事,只有您了!”耶律德光很受用,高兴的笑了,从此下令不再屠戮无辜。冯道跟随耶律德光北归契丹,归途中耶律德光病死。耶律阮等人忙去归朝夺取皇位,撇下了冯道等人。
冯道归附后汉。后汉君主郭威仍看重冯道出任宰相。但柴荣继位后。冯道因攻打北汉与柴荣政见不一自退为山陵使,郭威陵墓建成之日冯道无疾而终,走完了73年风云跌宕,乱世飘摇自行其道的一生。留得一篇荣枯鉴道尽人世沧桑,揭示人生百态。五年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中国自此完成统一大业,一个新的王朝大宋开始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荣枯鉴》
l 、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善和恶都有其内涵,有智慧的人不会因此被束缚;事物变化有自然规律,聪明的人不会去违背。
2、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道理的对错,顺应变化的人根本不关心这些。
3.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珍惜名声的人反而最容易损害名誉,爱惜自己的人得以保全自己;名誉和利益本身没有什么错,追求这些不算什么罪过,有错的是背后的目的。
4.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
好人不自为尊贵,坏人不自为下贱,尊贵或低贱这些虚名不足称道;好人不一定得到,坏人不一定失去,得到和失去跟思想境界毫无关系。
5.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名声是虚的,利益是诱惑的,都是人难以抗拒的。
6.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
有权有势的人被称为道德高尚人;身败落魄的必被认定定是坏人;有道德的人没有多少,坏事谁没做过,环境不能抗衡。
7.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
名声可以使事变的困难或简单,境界导致命运困难或容易,一般人不得罪好人,为什么去得罪坏人呢?
8.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jian )
当官不以道德为标准,升迁不谈忠奸功过;取悦领导能荣华富贵,为下层着想的人困难重重。
9.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好官为百姓,上层不会怀疑名誉;坏官取悦上层,对下层使坏不会惩罚。
10.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
下层以正直为品德高尚,上层领导常以谄媚顺应当忠诚;正直的人不懂得去阿谀奉承,上层会怀疑其忠诚;阿谀奉承的人没有正直的品质,下层就会抛弃他。
11.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上层不信任是灾祸的根本,下层的遗弃会毁坏名誉,荣华富贵的人被称呼为小人,是因为实际利益而舍去名誉。
12.富贵有常,其道乃实;福祸非命,其道乃察
富贵是有规律的,要以实际需要为主;好事坏事不是命中注定,关键是否有观察和判断。
13.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以实际利益为主就不受虚名束缚,观察判断不以奸诈为耻辱的标准;既无羁绊又无耻辱,这是获得荣华富贵的内在含义。
14.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求官者莫名,德非荣也
求名的不要去当官,好职位不会有好名声;升官的就不要考虑名誉,道德高尚哪会荣华富贵。
15.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
正直的人追求境界,坏人攻击的就是境界,人格操守定位不同,结果自不同。
16.无忧则患烈也;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
无居安思危则祸患越强。为国者身死,为己者安身立命。
17.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
灾祸谁都都不想要,然而有些是自作自受;灾祸谁都讨厌但难免碰上。
18.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余庆弗绝
好人不做坏事,但坏事却接连不断;坏人不干好事,但快乐的生活。
19.上不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
让上层放心,不做小人难做到;但与下层不结怨恨,不是君子就不用谈了。
20.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上层有麻烦时,自己担责可保全;下层出了事推则他人可免责。
21.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不拉帮结伙,遇到灾祸无人帮。善结朋友,获利时则不乏全力帮助的人。
22.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
23.道德缺失没什么惩罚,遇祸没有方法必然受困,好人无力改变现状,而坏人却被谅解。
24.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
智慧者不拒贤能人,明事理人不疏远坏人,善与恶都要用。
25.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
顺应自己为朋友,反对自己当敌人,朋友和敌人都是常常互相转化的。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26.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贵不自贵,贱不自贱,贵贱易焉
尊重别人尊贵,轻贱估息邪恶下贱;尊贵不知尊,贫贱不愿被轻视,贵和贱可能就互换了。
27.贵不贱人,贱不贵人,贵贱久焉
尊贵者不轻视别人,潦倒者不尊重别人,就会一直有贵贱。
28.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无止
大智若愚者非同小可,愚蠢爱表现的,这种人没好运。
29.明不接愚,愚者勿长其明;智不结怨,仇者无惧其智
聪明人不结交愚蠢的人,因其无长进;有智慧的不会轻易结仇,仇恨不会因有智慧而怕你。
30.君子仁交,惟忧仁不尽善。小人阴结,惟患阴不制的。君子弗胜小人,殆于此也
道德高尚担心仁义达不到尽善尽美。耍阴谋诡计只担心阴谋诡计达不到目的。君子不胜小人原因就在这。
31.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
伪君子是真正的小人;外如小人而内心却高风亮节称为真君子。
32.德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
道德高尚的人不居功自傲、炫耀自己。重仁义的人忽视了因此可能面对的伤害。
33.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
有的人仰慕君子(的道德高尚),行为处事时却按小人的方式,君子是没办法这么做;有的人口口声声说憎恶小人,实际行为处事时忘记了以仁义为准则,小人这样做没有任何的阻碍。君子是没办法这么做且获利很少,小人这样做没有任何的阻碍且获利丰厚,因此众人都想成为小人。
34.位高节低,人贱义薄
社会地位越高则气节越低(保住地位),有的人越贫贱则越顾不上道义(要生存)。
35.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坏其身;君子避于乱也,小人达于朝堂
君子最不能忍受污辱他的意志,小人最不能忍受是损坏他的身体;君子在乱世中避开隐居,小人却因此在朝廷中弄权。
36.节不抵金,人困难为君子;义不抵命,势危难拒小人
气节抵挡不住金钱,人贫困时难以成为君子;道义抵挡不住性命,形势危险时难以拒绝成为小人。
37.不畏人言,惟计利害,此非节义之道,然生之道焉
不害怕别人的言论,只顾计算利益与伤害的多少。这并非是具备气节和道义的途径,然而却是能够生存的途径。
38.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福祸先知,事尽济耳
福运到来不能够察觉就不算是福气,灾祸来临前不预防就肯定成为祸害;福与祸能先预测知道,任何事情都可以平安处理完。
39.施小信而大诈逞,窥小处而大谋定
施加极小的诚信则大阴谋可以得逞,多注意细节则大决策就能谋划决定。
40.事不可绝,言不能尽,至亲亦戒也
行事不可以做到绝境(要留后路),言语不能完全说明白,即使对至亲好友也要戒备。
41.佯惧实忍,外恭内忌,奸人亦惑也
假装畏惧而实际要忍受着,对外表现恭敬而内心在忌恨着,既使是奸邪的人也会被迷惑。
42.知戒近福,惑人远祸,俟( si )变则存矣
知道戒惧谨慎的人接近了福运,能够迷惑别人的人就能够远离祸患,随时应对事物的改变则能长久生存下去。
43.私人惟用,其利致远;天恩难测,惟财可恃
交往的人必须是对你有用的,这样可以使利益长久;上天的恩赐难以预测,只有属于自己的钱财可以依仗(不要指望别人,只能依靠自己)。
44.以奸治奸,奸灭自安;伏恶勿善,其患不生
用奸诈的手段去整治奸恶的人,恶人被消灭后自己就能安居乐业;惩治邪恶不能用太善良的方式,这样祸患就不会再滋生了。
45.计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谋,愚者当戒哉
计策并非万全之策的就不要去施行,人并非有聪明才智的则不要去耍阴谋诡计,不是特别聪明的人应当要戒备呀。
46人微不诤,才庸不荐
职位低贱的人不要告诫他做得不对的地方,没有才能的人不要推荐他。
47.攻其人忌,人难容也
攻击他最被众人忌恨的缺点,(缺点暴露)众人就难以容忍他了。
48.陷其窘地人自污,谤之易也;善其仇者人莫识,谤之奇也;究其末事人未察,谤之实也;设其恶言人弗辩,谤之成也
使他陷入窘迫的处境则众人自然会污陷他,这是毁谤人最简单的办法;好好善待那些跟他有仇的人而别人不知道跟你有关系,(诽谤他的言论就会无缘无故的出现)这应当是毁谤人的奇招;找出他干过的不为人知的各种小事(抓住他的把柄),这是毁谤人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到处散播他的真假无法分辨的种种坏话,这是毁谤人直接成功的办法。
49.谤而不辩,其事自明,人恶稍减也;谤而强辩,其事反浊,人怨益增也
遇到诽谤而不去辨解(选择沉默),事实真相慢慢自己就清楚了,别人的厌恶或许能稍微减少一些;如果遇到诽谤强行争辩,这件事只能是越描越黑,结果是别人的怨恨和厌恶越来越多。
50.失之上者,下必毁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
失去了上层领导信任的人,下层百姓就可能抵毁他;失去下层百姓信任的人,上层领导必定会怀疑他。
51.假天责人掩私,假民言事见信,人者尽惑焉
假借领导的意见打压别人而实现自己的目的,假借众人对事物的议论来获取信任,这样做事谁都会被你蒙蔽。
52.无伪则无真也。真不忌伪,伪不代真,忌其莫辩
没有虚假则也没有真实。真实的并不怕虚假的,虚假的不能代表真实的,害怕的是真真假假掺合在一起无法区分清楚。
53.伪不足自祸,真无忌人恶
伪造得不足以以假乱真就会给自己惹祸;真诚得无所顾忌也会让别人讨厌。
54.顺其上者,伪非过焉;逆其上者,真亦罪焉
顺应自己的上层领导的意思行事,即使是假装的也不会有什么过错;悖逆自己的上层领导的意思行事,尽管真诚也会得罪。
55.求忌直也,曲之乃得;拒忌明也,婉之无失
提要求时最忌讳直截了当,含蓄的提出比较容易达到目的;拒绝别人最忌讳明白得说,委婉的拒绝不会有失误。
56.忠主仁也,君子仁不弃旧;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怀恩
忠于自己的领导是有仁义的,君子如果仁义就不会放弃自己以前的领导;在行动中对以前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尊敬,小人行动中不可能心怀感恩。
57.君子困不惑人,小人达则背主,伪之故,非困达也
君子尽管陷入困境也不会以迷惑别人(达到目的),小人显达之后就会背弃曾帮助过他的人,这是做人虚伪的原因,跟在困境或显达没有关系。
58.俗礼,不拘者非伪;事恶,守诺者非信。物异而情易矣
虚礼俗套,不去遵循的人并非是虚伪。明知道坏事情,还信守诺言的人并非有诚信。事物不同而处理情况也应改变。
59.以智治人,智穷人背也;伏人慑心,其志无改矣。
以智力整治众人,智力用尽的时候而众人就会背弃你;收伏人必须慑服他们的内心,使他们的志向(臣服)不会改变。
60.上宠者弗明贵,上怨者休暗结。
被上层宠信的人不会感觉比别人明智和尊贵;被上层埋怨的人停止暗中结党营私。
61.术不显则功成,谋暗用则致胜。
不显现出的权谋手段则容易成功,谋略暗中使用则可出奇制胜。
62.君子制于亲,亲为质自从也;小人畏于烈,奸恒施自败也。
63.君子受制于珍爱亲情,以亲情作为要挟自然会曲从的;小人害怕于比他们更厉害的,以奸诈的方法不断施加自然能zhi服的。
64.理不直言,谏非善辩,无嫌乃及焉。情非彰示,事不昭显,顺变乃就焉。
道理不用直接讲清,劝谏并非要善于争辨,没有忌恨波及就达到目的了;为人处事的态度并非宣传才会显示出,处事的行动并非公布才会表现出,只要能顺应形势的变化就能达到目的。
65.仁堪诛君子,义不灭小人,仁义戒滥也;恩莫弃贤者,威亦施奸恶,恩威戒偏也。
仁爱能够拖累君子,道义却不能使小人有所收敛,仁和义都切勿滥施(必须掌握分寸);施恩别忘了不在乎名利的人,惩罚更要施加奸邪可恶的小人,恩和威切勿只对一方施加(应并重)。
66.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知人不惧,知心堪御
善于观察的人能够了解别人,善于思索的人能够理解别人的真实想法;了解了别人才能无所畏惧,理解别人的内心真实想法才有能力进行提防。
67.知不示人,示人者祸也;密而测之,人忌处解矣
真正有智慧不要展示给别人(懂得藏才隐智),展示出来的人会给自己带来祸患;隐密的去试测,人们的忌恨会慢慢消除。
68.君子惑于微,不惑于大;小人虑于近,不虑于远
君子在小事上可能装糊涂,但大事上绝对不糊涂的;小人一般只考虑眼前的利益,不考虑未来的发展。
69.设疑而惑,真伪可鉴焉;附贵而缘,殃祸可避焉
设置疑难而进行试探他们的反应,真诚和虚伪就可以鉴别了;依附有前途的人并与之结缘(牢固关系),烦恼和祸患就可以避开了。
70.结左右以观情,无不知也;置险难以绝念,无不破哉
总结各方面的信息用以观察事态的发展,就没有不知道的事情;时时如同身处险境和困难中用以断绝不可能实现的妄想,就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