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港观鱼
1、实测大草坪区的空间关系和植物配置。
藏山阁一带植物景观,距内侧园路有大面积草坪退让,给予良好的观赏视距。
景观分上、中、下,前、后层次。
以雪松、银杏等尖塔型大乔木作背景,给予引导视线向天际衍生的作用。亭子侧面约有12m高的广玉兰,其深绿色革质叶在阳光下显得亮丽,与背景翠绿色的针状叶形成对比。
红柱褐瓦的藏山阁在绿茵中格外显眼,同时也与背景相互融洽。阁用假山石抬高,以草花修饰边缘:沿阶草,五星花,彩叶草,文殊兰,马鞭草,狼尾草,一串红;灌木增加层次:金边黄杨,杜鹃;中小乔修饰藏山阁的边缘:桂花,五角枫,香樟。
沿道路种植组团的广玉兰和无患子,在主要观景点留出空间,游客在观赏的时候,可以以树枝为框,达到框景的效果。
长条叶植被给予疏懒的感觉,同时也是良好的修饰边缘的地被:沿阶草,文殊兰;
不同质感的树叶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不同的效果:桂花——革质,阳光下反光,幽绿色;五角枫——纸质,阳光可透过,草绿色,叶型五角,具有缝隙,同时是变色树种,秋季橙红色。
雪松枝干稀疏,呈伞状,枝叶下垂,身姿挺拔,可做良好的背景树。在草坪上种植可营造山林的氛围。
由下而上:沿阶草,含笑,五角枫,香樟,广玉兰,雪松。
草坪上植物组团退让,留出大面积草坪,视觉上扩大道路宽度。道路一侧乔木浓密,草坪一侧植物组团退让后,接受阳光射入的空间更大,视野开阔。
2、选取园内较好的植物配置成景的实例进行实测,分别选取疏林草地、水边、桥头、建筑、道路交叉口等不同位置进行,并从植物配置方法、景观特点、成景方式、空间尺度关系、季节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植物组团同样是位于草坪中央,距离道路边缘近20米。
柳树为前景树和点景树,翠绿色的叶片与草地相得益彰。背景树同样是塔型的雪松、黑松和尖塔型的银杏。高大且枝叶茂盛的广玉兰为画面增加了一笔浓墨。雪松,黑松,银杏等背景树虽然没有中景的广玉兰高大,但是视觉上给予了近大远小的效果,有种远山的感觉。
组团的主要植物同样是:沿阶草,五星花,菊科时花,彩叶草,文殊兰,杜鹃,红花檵木,鸡爪槭等。彩叶植物点睛,变色树种给予季节性的变化。
草地边缘垂柳依依,空旷的草坪面积与下垂的柳条形成疏密对比。中下层空间的开阔,让人的视线能够延伸至远方的湖面,借西湖之景互相渗透。
观赏点一侧种植如修剪为低灌的黄杨,修饰水岸边缘,一侧种植疏朗的鸡爪槭,一侧种植叶片较大且圆的类似大叶紫薇的植物,借此将湖景框住,达到框景的效果。
湖对面的植物形成的天际线凹凸有致,两边高,中间低,形成一个“U”形。
水岸以湖石修饰,种植的低矮灌木既遮盖住石头间的缝隙,也修饰了水岸,视觉上让人觉得是水生植物,其实不然。纸条低垂的柳树与姿态伸展的日本黑松各占一侧,成为视线焦点的部分。远处的植物沿高地起伏的地形成逐渐变低,增强景深,拉远视线。
平桥连接两岸,水岸点缀湖石,其中种植有如水葱,鱼梭草等水生植物。桥两侧一侧种有向上生长的小乔木,其树干略微倾斜。但总体趋势向上;一侧种植的香樟,无患子,其树干倾斜向水面的角度较大,呈现亲水性质。
倾斜的树干与笔直的平桥形成对比,同时,倾斜的树将视线中心集中到桥上。
折桥搭过湖面,已在一定程度上延伸视线,引领游览。桥仅一侧搭有供人歇息的石栏杆,因为对着的是观景视线良好的一侧湖面。
桥对头的两棵樟树和凤凰木,其弯曲的方向相反,将开阔的景色和视野从桥的这一头延伸到桥的对头,在对岸,植物再重新合拢,营造幽静小路。两者为“开—合”、“放—收”的对比。
岸边以卵石铺地,湖石堆砌过渡,营造自然野趣
沿幽深小路走到亭廊的入口。
入口主要植物为黄丝竹,鸡爪槭。黄丝竹体量较小,种植较为稀疏,加之鸡爪槭的叶片如星点状纸质叶,纸条疏朗,两者对阳光的投射恰到好处,同时还能亮丽的黄绿色。因此,虽然小路幽深,但是到了入口处却因为阳光的投射而豁然亮丽。
近处:建筑背后以高大的乔木做背景,从纸条间透露出天空的色彩。水边角落处的灌木组团掩盖了底部的边缘,与置石修饰的另一侧形成对比,且与建筑背后(建筑右上角)的高大乔木群形成对角上的平衡。
远处:植物形成的天际线在该视线下的建筑的一角形成凹陷,能够较为清楚地体现建筑的形态。而后方亭子周围的植物则较为浓密,将亭子包裹起来,达到幽静赏景的目的。
采用堆砌置石与高冠大乔的结合,搭配低矮地被灌木,将中层空间腾出,透出后方草坪的景色,使游客面向此处渐进时不会感到闭塞不通,而是一种开朗的景观。
伞状树冠的大乔木下以打磨得圆滑的块石铺地,且放置了座椅供人乘荫纳凉。孤植的大乔分支点极高,且无其他层次的植物组团。但后方的种植区域种有沿阶草,文殊兰等地被植物,同时借有草坪上的雪松之景。整天效果通透,光线投射适中,且乘凉效果佳。
交叉口正对的是大草坪的一角,该角的组团层次也分为上中下三层次,整体感觉浓密自然,自边缘开始布置,与草坪中央的植物组团不同。该处作为交叉口的场景,起了障景的作用,引导游人向两边游览,一边幽深自然,一边开阔阳光。
以雪松引导由下至上的视线,与无患子的高低组团营造凹凸有致天际线。树荫下布置块石与灌木,地被缓冲、修饰边缘。
曲院风荷
1、分析曲院风荷植物造景的分区、特点。
2、选择三处有典型特色的植物组团,分析配置方式、景观层次、季相特征。
3、实测园内桥梁6处,分析其造景特点,桥头植物配置方法。
太子湾公园
1、太子湾公园入口用了什么处理手法?有什么好处?
南山路靠近太子湾一侧,靠近入口的一段种植池中,摆放着五个仿生圆木做成的横截面,上面分别刻有“太子湾公园”五个字。主入口本身不明显,这几个圆木的摆放实际上表明了入口位置:靠近道路两个入口由一条道路合二为一成一个主入口。道路以水杉为树种对主入口进行遮挡,游人穿过水杉丛后,来到主入口处,会有种丛林探路,顿时豁然开朗的感觉。
入口为两个仿生混凝土做成的树干互相搭建而成一个“大门”。该大门红褐色,因做旧和时间的原因会逐渐自然,与周围融为一体。低调的方式与花港观鱼颇有分量的大门形成对比。
入口广场植物景观以乐昌含笑,日本樱花,桂花,鸡爪槭,红花檵木为主要乔灌。乔灌组团退让出前段草坪,再以地被丰富。退后的组团拉远了入口视线,使视觉更加开阔。高大的乔木将入口和后面的景观遮挡得严实,为障景,目的是引导游人向两边游览,起到欲扬先抑的效果。
2、太子湾公园水系在全园中有何特点?有哪些水景类?精选4张以上水景分叉和聚合处的照片上传,图文并茂分析。
水系特点:大弯大曲,拐弯处10处之多,分叉、聚合处亦不下10处。
水景类:地形与水、汀步与水、桥与水、临水建筑与水、溪流跌水转折处
水系转折处
稍有遮挡,尽显幽静
动水活跃,带来听觉感受
该水系分叉处有两草坪角落相对于转折点。该两处为草坡自然延伸至水面以下,以水生植物作边缘修饰,一处做小型观景空地,一处为自然的草地。分叉处为此条水系最窄处,两面相对较近,但是空地能扩大空间。
蜿蜒的水系在远处分叉,逐渐延伸,与起伏的土坡营造山间曲溪的氛围。
水系往前的分支,经过木桥。岸两侧都尖塔型的大乔将视线与空间逐渐收紧,将视线与分支一起向前延伸。转折处的石岛遮挡了一部分的水体和木桥,达到遮掩,吸引视线的目的。
聚合的大水面,视野开阔搭配着中间低,两边高的天际线,增强并突显了空间开阔的特点。天际线低处为青绿色尖塔型的水杉,湖边植有垂柳,天际线高处为浓绿色且枝叶茂盛,阔型树冠大乔。浓绿色拉伸空间,加强向中间的进深感,青绿色与天空相接,增加轻透感。
玉鸳池为整个公园水系最大的聚合处,与逍遥坡相望。池中岛上设有亭廊,周边植物层次丰富,高低有致。草坡的自然延伸和水生植物的修饰,让水与岸衔接自然,界限模糊,因此,池中倒影与岸上景观设计恍如一体。
3、观察太子湾公园的地形处理,并观察地形向水体过渡处(驳岸)的处理方式,精选4张以上不同类型驳岸照片,图文并茂分析。
4、概述太子湾公园植物景观的类型。拍10张以上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照片,从“植物与建筑,植物与水体(临水坡岸)、植物与地形、植物与园路、植物与山石”等方面,图文并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