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友在武汉见面,多年未见,没有一丝的疏离,好像昨天我们就在一起,刚分开而已。
一起去归元寺还愿,去江边看风景,游老街,看特色建筑,看街上的风景,也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累了歇歇,喝个特色饮品,走走停停。
晚上在一个环境极优雅安静的餐厅吃饭,还巧遇一直很萌宠的小狗,安静在椅子上趴着。回来后依然兴趣不减,喝茶,谈天,生活,工作,兴趣,爱好,困惑,各种感受,无所不谈,直到凌晨快四点才睡。
早晨我们基本同一个时间醒来,一起练习瑜伽,吃早餐,去车站。
如流水账般的记忆,不足以记下每一刻的美好,时间过得飞快,甚至都意识不到它的流逝。留在你记忆的,只是那一个个美好的时刻,那一刻空气里弥漫的温暖,舒适,闲情,和会心的一笑。
朋友无需多,也无需去精心维护,那份向暖相知,那份牵挂,不是靠时间和金钱来酝酿和发酵,它一直都在,只待某一天,见到彼此,一声亲切的招呼,一个会意的眼神,一切安好,真好。
资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联系越来越快捷方便,通讯录,微信联系人,有多少人是你还记得呢?又有多少人是还记得你的呢?又有多少会一直陪着你的呢?又有多少是相遇而且相知,让你想起来就感到幸福而温暖的呢?
谈到幸福,如何才能幸福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幸福,来源于一种人际关系的和谐,主导它的不是认知性的技能,是非认知性的技能,而其中非认知技能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就是对他人总是保持一种合作与建设性的姿态,对与他人的交往、融入到一个群体当中怀有深厚的兴趣。不仅是对所爱的人、亲密的人有直接的感情,而且是对周围的,包括陌生人都有一种不抱直接目的、不会因为某个直接的原因而具有的那种感情,还有他对现有状况的认可、和对未来状况乐观的憧憬
关键词
不抱直接目的的交往融入
对现有状况认可
对未来状况乐观
而判断社会兴趣是否健康,上世纪,心理学家阿德勒给出了三个标准
合作
碰到问题,习惯与他人合作解决 。这种合作,不是依赖,而是主动面对问题的各个方面,抱着一个开放,合作之心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
而当别人碰到难题时,保持一个帮助他人的准备状态。记住,是一个准备状态,而不是介入每一个人的难题中。帮可帮之人,帮愿意改变,有真诚发愿之人,你的帮助才是雪中送炭,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但是,帮他人的准备状态却是一直要有的。
给予
给予为先,而不是索取为先。
让你在自己周围,笼罩着给予的气息,那是温暖的,让别人感受到你的温度。
你一定会有这样的经验,习惯于索取的人,总是散发出一种冰凉的气质,让你想要逃离。
给予,不仅仅是物质,你可以给予的很多,爱,包容,理解,善意,平和,温暖,热情。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善的那一面,那都是你可以给予别人的。
共情
是否对他人的思想、感情、体验,是否有理解的能力和愿望,这就是也就是共情力。
与人交往中,开放自己的心态,不必认同别人,也不要尝试总是改变别人,只是共情就好。
我们无法确保以后是否会再次遇见,这一刻,既然遇见,既然需要交往,让我们好好相处做一个温暖的人。
而随着时间沉淀,可以一直陪伴你的朋友,那是岁月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不必刻刻想念,但是想起来,你的每一个呼吸,每一次靠近,你所说的话,你的温度,都是那么情清晰。
即使不常见面,依然记挂着你。
在内心深处。
想起来,就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