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象学家希乐斯·米勒(Hills Miller)就曾说,每一个作者,不管写出了多少内容风格不同的作品,但是有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透过这些内容风格不同的作品,探寻到一个作者的心灵感情的本质是怎么样的。作者的作品就好像是从心灵之中放射出来的一千条道路,这一千条道路可以通向不同的方向,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然而,他本来的原来的那个主体意识的根源,还基本上是一个。
所以,李后主的词虽然在他外表的风格上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后期和前期的不同。但是本质来说,他的词都体现他的真纯(王国维所说的赤子之心),不管他写什么,不管他所经历的是什么,他都把他最真纯的最锐敏的最深挚的心灵和感情全心全意地投注进去。这是李后主的一种特色。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玉楼春》
这首词,如果从伦理道德方面来衡量的话,我们认为它是空泛的,淫靡的,是无足取的。可是,从本质上来看,我们就可以看到他那锐敏的深沉的真挚的一份心灵和感情的投注。
“晚妆”是特别浓丽,色彩是鲜艳的,“了”字,则表现了一个欣快的美好的完成,所以才“明肌雪”。形容女子的美丽、光彩照人。
“春殿嫔娥鱼贯列”。先说“春殿”,宫殿之中富丽堂皇,而且是在春天的宫殿之中。“嫔娥”,是宫中各种等级各种身份的很多宫女,再加上“鱼贯列”像一队游泳排成一个行列走出来了,在这里俨然一个舞队翩翩而来,繁华盛大的表演,这是目中所见。
“凤箫声断”,个人以为“凤箫吹断”更好。第一,因为凤是精致美丽的。什么叫做凤箫?凤箫是一种排箫,那些竹管都是参差不齐的,像凤凰的翅膀张开一样精美。第二,“笙箫吹”'三个字都是平声,第一个字的平仄本来是可以通用的,“笙箫吹断”也未始不可。但是,“凤箫吹断”的平仄是仄平平仄,它就更增加了音调的抑扬,就更加有力量了。而且,笙箫并列,笙是一种乐器,箫又是一种乐器,它形象虽然多,反而有凌乱的感觉。所以,我以为“凤箫”更好。所谓“吹断”是说付出最大的劳力,演唱出最好的最长的歌曲。李后主这个人,不管是对于悲哀,不管是对于享乐,是个既没有节制,也没有反省的人。我们知道他的长处,因为诗词是注重感动和感发的。所以,他的那种真情的投注,带给我们强大的感发。
“水云闲”。有的版本是“水云间”。水云间是说箫声飘上去了。《列子》上说:“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列子·汤问》)说那声响飘到天空,天上的行云都为它留住了,在水云之间,整个的空间,上至于天上的浮云,下至于池中的流水,都飘动着回荡着凤箫的声音。可是如果是水云闲就更好。“间”是一个死板的空间,而“闲”是说水潺湲流动的悠闲,浮云柔缓飘浮的洒脱。所以,这形象就更加活泼了。
“重按霓裳歌遍彻”。霓裳是说唐玄宗梦游月宫醒后作了一个《霓裳羽衣曲》,在唐朝时是一个规模最大、演奏时间最长的一个大曲,可在五代战乱之中散失了。据说南唐得到残谱。南唐李后主的大周后精于音乐,就把《霓裳羽衣曲》的残谱重新整理完成了。“按”就是弹奏,“重按”是弹奏了一遍又一遍。凤箫不只要吹,还要吹断。霓裳不只要按,还要重按。一遍一遍无休止地弹奏。而且配合霓裳的曲子还有歌唱,是“歌遍彻”。这“遍彻”二字有双重的作用。第一大曲曲调有“遍彻”的名目。大曲有许多曲调组成,而在这很长的一组一组的乐章之中,很多都是以“遍”为名的。像排遍、哀遍、延遍,是大曲里的乐曲的名目。“彻”是什么呢?大曲曲谱里边有一段音乐,叫“入破”,彻是人破以后的最末一遍。大曲在入破以后,那个曲调特别高亢急促,欧阳修有句:“重头歌韵响铮纵,入破舞腰红乱旋。”《玉楼春》随着大曲跳舞的女子,当她跳到入破时,伴奏着这么节拍,这个穿着红色舞衣舞裙的女子的舞腰便快速地旋转在舞坛之上。第二,这两个字本义给读者直接的感觉。“遍”者,是普遍周遍,“彻”呢?是从头到尾,没有一点点漏失的。所以,“遍彻”两个字表现了饱满的力量,这是耳中所闻。
李后主的享受只限于眼睛和耳朵吗?鼻子里边还闻得有香气了。根据书上记载,他宫中原来就有主香宫女,香可以有各种不同,可以焚在香炉,制成香粉,飘撒各处,所以,可以从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来源闻到香气。“临风谁更飘香屑?”这是他鼻中所嗅。
“醉拍阑干情味切”,醉是什么?是他口中喝的酒,所以他还有口中所饮的享受。饮到微醺半醉就“醉拍阑干”。《诗经·大序》上说的,当你情动于中形于言之后,就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虽然是别的女子在唱歌在跳舞,“醉拍阑干情味切”。你想这种感受,这种滋味,那是多么深切动人!
李后主的没有节制的享乐贯串全篇,直到最后酒阑人散了,李后主享乐的心都没有停止。他说“归时休放烛花红”,我还要“待踏马蹄清夜月”。我欣赏了人间歌舞享乐,还要欣赏大自然天地之间那一片皎洁的月色。所以他说“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李后主词最大的特色,就是因为他没有节制没有反省的投注,才最富于感发的力量。他选择语汇声音,“待踏马蹄清夜月”,待、踏、蹄都是舌尖音。就不仅是在意思而且在声音上,甚至于连马蹄踏在洒满月光的路上,那种马蹄哒哒的声音都传入耳中了。这是李后主的特色。李后主是最能够声情合一的作者,就是把词抑扬顿挫的节奏声音跟它内容的感情二者结合得恰到好处,声情合一。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破国亡家,“一旦归为臣虏”,他的故国,“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朱自清在《匆匆》里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花会再开,月会再圆,可是我们消逝的年华,消逝的往事,永远不会来了……
这首小词,一共不过只有八句。从开头以来,都是两两相对的,都是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对比。在三度的对比之后,他才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滔滔滚滚,无尽无休,永远不能停止,永远不能够阻挡的。有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写尽了愁思的宽广绵长、汪洋恣肆!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文字整理于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