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度读书报告
当我在屏幕上敲出“年度读书报告”六字时,我在想这两年究竟读了什么书。在寝室整理了一下大一大二阅读过的书目,少之可怜,加之据我自己所设定的三百目标,分度年预估一算,想必我大学四年无法完成了,不禁心生内疚,枉度两年光阴。
大一上我满怀憧憬,在图书馆里借的第一本书就是《林徽因》,因为高中读书时就很喜欢林徽因,恰巧那本书是我没见过的版本,于是自己一笔一画细细记录了满满的一本笔记。之后陆续借了好几本其它的文学书,最后因杂事搁置了读书。虽然大一读书很少,但是习惯一直保持,我每天睡前都要求自己至少读半个小时,就这样大一整个学年就很规律、很自觉。那时我想,书总该是读了,至于结果如何一切随心、随性、随缘。就是在这样无所谓的态度支配下,到大二的时候良心发现自己与同行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某次线上读书会,李同学在文档列的那一排长长的已读书目以及邹同学在农忙季节帮父母做事都能够腾出时间读上一个月要求的读书量,他们就是这条路上的先行者。距离就是这样一点一滴里被拉开、拉大。就在这有形的对比之中,我愈发感受自己要读书、多读书的急迫性。
积攒每次的读书会,我的收获也多了。在读书会里,他们就是这样一群热爱读书的人。读书风格各有各自的特点,讲者们在分享读书心得时都或深或浅地从言语中流露出智慧。透过坚持每月读书这件事来看,他们仿佛在用书点亮暗淡的生活。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都通过读书会显现出来,让你更愿意做好一位倾听者。
读好书也是一门学问。孙老师也多次在读书会上强调多读与专业相关的书,多读名家著作。以前,我认为读书就是坚持自己所愿读的书,于是阅读面狭窄。读书的深度也无法展开。而今,一股脑地执拗于读书漫无目的,不如有目的有规划地读书。读书并不局限于翻翻书页,你该学会留下些有用的东西,诸如笔记、感悟、心得。慢慢地将阅读重心放在名著上,以求能够有所扩充,让自己拥有一颗理性的心看待历史,莫被滥觞迷失了心智。时间就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阅读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莫推脱自己时间都被许多事情占完了。
读书益于学习,益于凝聚身心。明智、静心、养性,三者皆有。明智,在于从未知世界获取知识,进而打通任督二脉,使其自身进阶。读书明智的效果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浸入你的血液,成为你不可剥夺的一份财富。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浅显易懂。静心,要求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而遵循这“三到”口诀,必须排除外界的影响。世界那么大,诱惑万千。读书就是需要你在花花世界中抵挡住利欲熏心;读书就是你在枯燥沉闷的生活里寻找乐趣;读书就是你在喧嚣繁杂的世界里求得一处“吾心安处便是吾乡”的宝地。都说岁月是把杀猪刀,倘若你不以宽阔的视角看待周遭,岁月留在你脸上的痕迹只会透露出你这生的苦楚。读书人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道理就是如此。修身养性,贵在读书。单看面相,你会发现越是能够通过学识养性的人,她散发出的气质越是迷人。即便样貌平平,在那一群人中,你总能冥冥之中捕捉到她的身影。但不局囿于此。
请牢住,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现实生活中,你很难脱身,但在书海里,你可以抽离于当下现存的烦恼与琐事,寻求一片独处的天地,这就是读书带给你的好处。在文字里,你可以在那一个个拼凑的、具有生命力的例子,一同与你快乐、忧伤。如果迷失了目标,便会坠毁于某个没有任何激动,只有光秃秃的模板和纸屑的地方,倦怠自己的学习。深吸一口气,去做一切为了生活下去必须做的事,去寻找你可以喜爱的东西。不要让自己过多地消融于世界,要尽量稳固、充实、坚定,戒掉执拗,剪断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