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
——土壤者说
大概在多数人的概念里,南五台一定是一个宗教圣地,亦佛亦道,太多人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去南五台朝拜的原动力。
我也去过南五台,最初也是因为人文的原因,但对佛、道文化,只知道神秘,并未有太多主观感受。2015年春季,第一次陪夫人逐一走过了五个台,感觉神清气爽、心情大悦。爬山运动真的很奇妙,中途很辛苦,到了山顶一下子轻松自在了许多,况且无限风光在险峰嘛。
2017年底,又一次去南五台,从山门就开始起步,一路变化纷呈的地质构造,让我对南五台山有了认识的新飞跃,引发了我对土壤如何产生的无端猜想。
地球本来没有土,地壳变化多了,就有了土。我猜想:地球本来完全是由石头组成的,地球本身从无到有和发展变化的过程,是高密度物质急剧聚合,再由高密度向低密度逐渐演变的艰难曲折、甚至是痛苦的过程。
高密度物质聚合起来,地球本来只是一块石头,或许因为不知缘由的神奇力(或上帝力)以及地球自身密度和温度的不均衡,导致地球不断地隆起、下陷、破碎。
水和空气的产生与地球相比,应该要晚很多很多,原因是石头在破碎过程中,释放了大量的氢气和氧气,又因为太阳光的适度照射,于是氢气与氧气燃烧生成了水,也形成了大气层,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生物产生发展的可能,继而演变分化为动物和植物两大类。
石头破碎不是短时间形成的,也不可能一步到位。物理学可以证明,任何物质承受剪应力的能力都很弱,我们生活中的刀和剪,其实都巧妙运用了这个原理。地球石头破碎最先也是从“X”型剪应力把一整块石头大卸几块开始的。
地球依然在运动,应力也越来越复杂,就像“揉面”一样,把剪切形成的大石头,继续破碎成小石头,再把小石头揉搓成碎石头。当然也有了变化了的石头的相互穿插和渗透。
由于水、空气、阳光的原因,以蛋白质为原料合成了生物。石头破碎一开始,生物就在有一定水分存储能力的石头缝隙里开始了生存和发展。由于生物“酸性体质”的原因,会持续不断的慢慢的腐蚀并改变了石头的分子结构。
正是因为生物导致了石头的有机酸化,石头结构里有了酸性有机物质,于是细碎如沙的石头就开始慢慢向土壤过渡了。
土壤沙化的原因,本质是土壤酸性有机物质缺失或流失造成的。早年去新疆出差,回来坐飞机经过祁连山脉。那天天气实在好,能见度很高,就在脚下的祁连山脉的一草一木都能一览无余。
突然一处山顶出现了一个干涸的“沙湖”,能清楚看到冰雪融化,雪水急速流入,在湖里形成一个又一个形似太极图的冲刷痕迹。虽然那里没有人类足迹,但是土壤照样沙化。这给我一个提示,土壤沙化是因为土壤快速“脱水”而无法“酸化”引起的。
于是我想,祁连山脉那个地方一定海拔不会很高,冬天肯定有积雪,春天则快速融化,雪水急剧冲进山顶凹陷处,夏天水分快速蒸发,又没有后续水源补充,如此反复进水,反复快速脱水,生物来不及生长,不可能有酸化过程,所以只能始终处于沙化状态。
土壤沙化有人类过渡开发的原因,也有地质变化的原因。塔里木盆地的沙漠,与天山阳坡阳光充足、水分流失过快直接相关。
这只是一个猜想,大自然的复杂性,人类智慧远远不能想象。我们只能坚信,来自于自然,顺应自然,回报自然,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正确定位。
我们只有让自己回归到自然的那一个环节上去,很多现代问题可能都不是什么问题。总之,我们距离自然太远了,我们有意把自己与自然割裂开了,如果现在还不觉醒,自然最终一定要抛弃人类,我行我素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