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会好的
——观《绿皮书》有感
很长一段时间,一首歌占据着我的生活,我觉得我就是歌词里那个迷茫失望但却又不甘,依旧相信美好的孩子,不停地追问着,妈妈,这个世界会好吗?
听着李志令人沉思的嗓音我仿佛看见了无数个难眠的夜里,无数个辗转反侧的自己。因为在别人看来只是微不足道的挫折,我整夜的哭泣,莫名地沉沦,下坠,下坠……仿佛身处谷底。
我抬起头,伸出手,但依旧触摸不到太阳。
只有多年以后回首那时的自己,方才发现那个傻孩子多么的脆弱与不堪。为什么一定要触摸太阳呢?有阳光照耀的地方不就是美好的吗?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生活在温室里,没有战乱,没有饥饿,总体上的公平。虽然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没有圣诞老人,也知道权力与金钱能为人带来的尊严与优势,但我们依旧不懂——我,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任何人都不是。无论是谁,都并不能事事如意。于是,抑郁,轻生,自我放弃……笼罩了这个世界,越来越多人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真的想死吗?可能很多想死的人都还活着。但总有那么一刻,是真的想告别这个世界了。
今天慕名去影院看了《绿皮书》,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电影中意大利裔的托尼成为了非裔钢琴演奏家唐·雪莉的司机兼保镖,并一起到当时种族歧视重灾区的美国南部闯荡了一番。
影片虽然平淡,并无太大的起伏,但这个设定本身就极具冲突。一个会将到家里维修的“黑鬼”用过的杯子直接扔掉的白人,一个性格冲动,举止粗俗,一言不和就大打出手却又拥有着处事智慧的社会底层,偏偏遭遇了一个与自己完全相反的黑人音乐家。他沉迷艺术,单纯敏感,身处种族歧视的忧患,茫然痛苦却又充满希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种族,他和大多数的同种人都不一样。
他有原则到有些小倔强,他不吃炸鸡,他不打架,不偷盗,他凭借着自己的音乐才华生活在一个本来不属于任何一个黑人的上层社会。然而他很孤独,他觉得自己不属于任何世界。直到他遇到了托尼,他知道了炸鸡很好吃,并不会因为吃他的人是什么肤色。而托尼也在遇到唐以后慢慢的变了,也许在他第一次听到唐演奏的那一刻,他已经意识到,这个产物只要是好的,那么为何要看生产他的人是谁呢?
他爱唐的音乐,他也爱唐这个美好可爱的人。而托尼这个人又何尝不可爱呢?可能唐本来就知道这个托尼有多粗俗就有多可爱,他极具正义感,心中充满着对家人的爱,对世界的爱,所以才会花大价钱雇佣他。虽然在表象并不相同,但本质上他俩是一类人,都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看影片的过程中,好几次都会因为唐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而大感气愤。说黑人不配用高档钢琴的工人,拿炸鸡嘲讽唐并且不让唐在室内上卫生间的管家,将唐和托尼拘留的乡下警察……看着他们的所作所为,真不敢说谁比谁更卑贱。
有的时候唐会用自己方式反抗,比如往返开四十分钟的车只为了上个厕所;有时托尼也会用自己的方式替唐抱不平,比如打了那个工人。尽管他们互相都不认同彼此的做法,但他们是在共同抗争的。直到最后一场巡演,他俩一起逃离了那里。这可能也是影片最后,唐打开心扉走进托尼的世界的原因。
作为一个对电影文化不甚了解的人,并不敢说《绿皮书》获奥斯卡最佳实至名归这种话,但是依旧很佩服影片的结构设定。其前后呼应,起承转合发人深思。
第一次二人大雨里被警察拦车,遭受言语暴力,然后托尼袭警导致一起被拘留,使观众的心在二人再次在大雪中被警察拦车时都揪了一下。可是看到第二次拦车的警察只是提醒他们车胎爆了的时候,我相信每个人都和我一样感受到了影片的温度。毕竟有反差,才更令人动容。
看到这里时,我甚至有点热泪盈眶,毕竟这并不是一部戳泪点的影片,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这样。当时便掏出手机,照了一张大雪中,两人一车一路向前的剧照。然后配文:这个世界是一点一点在变好的,并不会一蹴而就……正如哲学告诉我们,螺旋上升是万事万物永恒的轨迹。
这个世界会好的。
看一看今天,再看看影片故事发生的背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如果没有了解过美国的历史,很难相信在《独立宣言》发布将近二百年,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签署《解放黑奴宣言》一百年后的美国,种族歧视竟还如此严重。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二百年前独立的只是白人,一百年前解放黑奴也不过是因为战争。原来美国的有色人种只不过是在历经一个又一个充满希望却又只是失望的泡影梦幻罢了。
而就在影片中故事发生的一两年后,也就是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演讲。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乔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同坐一处,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这个世界会好的。